采访苏七之前,我以为会写出一篇居家温柔主妇的爱心美食图鉴,日子殷实,岁月静好,用食物来表达对家人的爱。可采访开始之后,发现做饭这件事对她有更深刻的意义,不单单是“好好吃饭”这么简单。她个性叛逆,好像哥哥口中的“无脚鸟”。
“这只鸟一直飞啊飞,飞到累的时候就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生只可以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时候。”
食物对于苏七而言,是停留片刻的理由。这些色彩丰富,构图艺术的美食背后记录了一个普通女子如何在食物中找寻生命的意义,如何通过食物与自己、与生活和解。
做饭是作为治疗手段开始的。
婚后孩子出生以后,苏七有些轻微的产后抑郁,加上丈夫没能处理好家里三代人之间的关系,导致抑郁症的发作。严重的时候会呕吐,短暂失忆。医生建议她做以下几件事:
1. 旅行
2. 做家务:擦地、洗衣服、种花、揉面等
抑郁症根源是心情、肉体、自然这三者失去链接。第一件事的目的是转换心情,接触大自然。第二件是从日常重复的劳作中感受平静和肢体劳作带来的踏实的感觉。恢复肉体与心的链接。
旅行没办法常做,苏七还要上班,她尝试了上述第二类里所有的事后发现揉面最能令她心情舒畅。专注于一下一下的揉面好像修行,让内心平静。于是苏七在家里不停的揉,揉出那么多面怎么办,也不能浪费掉呀。那就开始烤面包吧。
在《鸣响雪松-阿纳斯塔夏》一书中说到“应该自己收成谷物,将它们脱粒、研磨成粉,然后做成面包,这相当重要,一个人一年只要吃一两次这种面包就足以产生许多能量来活化自己的精神力量”。苏七从烘焙面包的香气中一点点找回自己。
情绪恢复以后苏七没有停止做饭这件事,她从中发现了更多意义。
出生在山区,家族重男轻女,苏七父母管教十分严格,希望她将来像男孩子一样有出息。家里长期氛围压抑,她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推门而出,游进大自然,返回学校。小小年纪,一个小时的山路,她一点都没觉得苦。山里四季分明,绿树、山花、暮霭、云霞培养了苏七最初的美学素养。她把这些天然的素材都融入了食物里。对食材的色彩搭配形成了一种近乎执拗的追求。这些艳丽的色彩挣脱灰暗的情绪,冲破了北京污浊的空气。
用蝶豆做出蓝色的饮品的蓝色头发的苏七:
明艳和谐的构图:
苏七妈妈虽然没有太多文化,但是很有生活情趣,从小耳濡目染,苏七秉承了美化生活环境的习惯:想要家里每天都有鲜花,可是鲜花很贵呐,菜与花都是植物,为什么不可以跟鲜花起相同的作用。
“当你看透,生活就是一朵花的模样”
玫瑰花饺子:
苹果摆出的工笔黄牡丹:
不但摆出花的图案,还用食物来诠释诗词中的意境,“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孩子边吃边听妈妈讲解诗词的意思。诗句进了胃,也进了脑袋里。
苏七是一只现实中的“无脚鸟”。
爸妈严厉的管教造就了她叛逆的性格,并且延续至今。我们每个人都有舒适区,打破舒适区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而苏七的舒适区就是“变化“,一眼就看到头的生活会让她恐惧,只要还在变化着,就是开心的。但是有了家有了孩子,需要安定的生活怎么办。她把追求未知追求变化的愿望全部融入了烹饪里。所有这些美食都没有提前规划,都是根据现有素材随机完成。从2016年6月开始,一做就是将近一年。只要这些食物在变化着,那么生活就不会是一潭死水。
每个华丽的餐食都有一篇认真的配文,记录做这份餐食时的心情,周遭发生的事,以及一些植物学的知识。她将全部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绪都溶进了食物里。包了玫瑰花饺子,她替玫瑰花立传,切断食材的时候她思考,为什么植物没有神经,而人类有植物神经。
食物,成了她与生活交谈的有力方式。
但是问到抑郁症之后除了做饭,还读了那些书,或者用了哪些办法给自己开解。苏七没说话,她给我看了一碗跟鸡汤很像的南瓜汤,起名叫“反鸡汤”。她说鸡汤固然有营养,可是不一定每个人都适用,顿悟,是一刹那的电光火石,全靠自己完成。
幸福,也全靠自己。做美食这件事全部利用工作之余,并且没有给苏七带来任何收入。但是她对于自己越来越笃定了。她发现自己需要的关爱、陪伴、交流全都能自己给到自己。也无需任何人的肯定,心安处是家。
下个月苏七就要离开待了七年的北京。对于她而言七年实在太久了,早就厌烦了这里的生活。令她欣喜若狂的是,这个想法居然是她原本追求安稳的先生提出的,空气不好,压力大,事业上升空间小,两个人都想寻找新的起点了。到发稿前,他们都已经在新城市收到了offer,在紧张的收拾行李。
采访结束后走进地铁,我有种电影散场后的不知所措。总有些人,步履不停,总有些人,替我们探寻。北京失去了一个有趣的女子,另一城市多了一位“美好生活调配师”,你曾经留下的那些美丽色彩都是礼物,我替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谢谢你的馈赠。祝今后一切顺利!
(注:文中所有配图均获公号“美好生活调配师”的授权)
(文/Miss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