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我跟风买了一本书《你并非一无所有,你还有病和未拆的快递》,大体翻了下,一个晚上就看完了。
有人说,在书里看到焦虑、年龄、赚钱,我不仅看到了这些,我还看到了希望。
一种我有无限可能的希望,一种没有可能也能创造可能的希望。
虽然书里的文章是零散凑起来,我还是大体拼凑出一条时间轴来,原来优秀的人也有小透明时期,也会考公务员失利,也会因为数学不好被老师骂而耿耿于怀。
青涩的文笔、片段的故事、即时的感悟,主题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就能拼凑成文章,还有一大票人买单。
当然,有需求就会有价值。我得到的价值,就是找寻到方向。
心中那座高山,渐渐清晰,原来我们都是在山下行走的人。
有人出发的比我早,仅此而已。
2
焦虑,是当下大多数人的心态。
未婚的焦虑另一半的不出现,已婚的焦虑家庭关系,中年人焦虑孩子学区房,老人焦虑无所依。
我也如此。焦虑未来,焦虑当下。
于是,每天大量的从书中找补新事物,来扩大认知的阈值,填充内心的丰盈。
越找寻,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和局限。
经常任由情绪发酵,容易也陷入“受害者心里”,从自身找到过原因,却从未作出改变。
从不同的书中,看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位、不同的角色,他们处理事物的反应、态度、方法、结果。
刻意训练自己的思维,达到提升自己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共情能力的目标,最终都实现对物质追求的目标。
多读书,读好书,没有坏处。
焦虑,使很多的人去参加训练营之类,我并不认同。
大V并不是靠方法论成为大V的,一万小时的练习总结成一小时的经验,你能学到的只是框架。
你需要有一万个想法,不停的去试错、修正、试错、修正,才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比如写作,是需要你在上下班的地铁上、在深夜的书桌前、在节假日的每一天,都持之以恒的下笔、修改、填充、成稿,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
通过反复拷问内心,挖掘行文的不同思路,不断的复盘,不断的实践,才有可能取得成绩。
就如某某,他高考失利,普通二本逆袭到985文学硕士,大学时候每天从不睡懒觉,安排得满满当当。
你信吗?我信。
他连续出的两本书就是他最好的证据。
就如某某,她学历高中,做过客服,辞职在大城市做自由攒稿人,月入2万+。
你信吗?我信。
她全网十几万的粉丝就是她最强的话语权。
可我们不能只盯着数据看,只盯着他们原来什么样?现在又是什么样?我们要看过程。
一天一篇有质量的更文你做得到吗?在一个垂直领域深耕你做了吗?坚持2年早起,放弃大量的社交,你能行吗?你愿意吗?
你的内容呢?你的不可替代性是什么?我们要学着反问自己。
3
我喜欢看各个平台素人的分享,干货类、成长类、治愈类,哪怕只是读书笔记分享,我都喜欢去找寻他们的轨迹。
真的有平凡如你我的人,只靠自己,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们传递的不是焦虑,而是希望。
看过一部电影叫《时间规划局》,讲述未来世界大家的寿命都停留在25岁,你想活下来,必须靠你的劳动换取时间。
我觉得这样也挺好,少了很多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人。大多数的人,到25岁以后已经“死了”,后面的生命只是在过重复的日子。
男主是一个蓝领工人,通过自己劳动换取的时间相当有限,直到他阴差阳错捡到一个包裹。
包裹里面有无限的时间,他去看到了与他不同阶层的有无限时间的人,整个人生观都颠覆了。
我们容易做错的,就是总以为眼前的生活就是全世界,每天安于现状,无所事事,不知道别人的光鲜,都是无数个夜晚的汗水组成。
看着别人身居高位,家庭和事业都风生水起,而自己不论哪方面,都像一个失败者,怎么努力都不得要领。
其实,可能是你的努力错了方向,可能是你的方法不得要领,亦或是你没看到别人挥汗如雨的时候。
羡慕别人的光鲜靓丽时,要看看他们背后付出了什么?因为这世上没有人,能有平白无故的成功,没有一帆风顺的坦荡。
人生就是一场修炼,要有强大的内心,去面对未知的挑战,不要惧怕什么,勇敢的向前走去。
4
20岁出头的你现在拥有什么?一张普通的大学毕业证书,几个含金量不高的证书,是无法让你走得更远的。
你比别人优秀的地方在哪里?
不要和我说认真、努力、性格好这些中庸的词语,那是大多数人都具备的基本特质。
我们要比什么,比谁能搞定客户,能拉来业绩,能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业务骨干。
我们现在还那么年轻,才有20几岁,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
趁着中年危机还没来临之前,让银行卡里的数字够长,才能顶得住上有老下有小的两面夹击。
别沉迷于当下的安逸,别以为得过且过就能混一生,生活的浪潮翻滚而来时,从不会提前和谁打招呼。
我们能做得的,就是厉兵秣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