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合肥,古称“合淝”,因南北淝水交汇于此而得名,史为庐州府治。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分别与长江、淮河连通,“江淮之潮,南北俱至庐州”。
战国末年,吴楚交兵于此,战争频仍,纷纷攘攘;三国魏吴争战,相持达三十二年之久,曹操在这里演阵练兵,留下“教弩松阴”,大将张辽奔袭吴兵,战于逍遥津;孙权飞马越渡,留下“飞骑”传说。这孙权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一月被封为“吴王”。
到了唐代,庐州归于扬州道管辖。扬州自唐武德九年(626年)以后,升为大都督府、淮南道节度使驻地。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称扬州。
唐末式微,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倾轧,朝政腐败,宦官专横,藩镇割据,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一方面,上自皇帝、丞相,下及刺史、县令,无不敲诈勒索、奢侈成风。唐懿宗酷好寻欢作乐,“听乐观优,不知疲倦”;唐僖宗则终日“赌鸡击球,不理朝政”。
这种奢靡之风传到地方官吏,其为害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州府官员暴虐至极,如定州节度使李师望横征暴敛,“聚私货以百万计”,以至“戌卒怨怒”,必欲将其“生食之”(见《资治通鉴·懿宗》) 。另一方面,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加重盘剥,捐税名目繁多,人民不堪重负。对人民危害极深的还有朝廷与藩镇之间、藩镇相互之间连绵不断的内战,农民被迫上阵牺牲,农具被当作武器,牛驴则用于军运,乃至于田地荒芜,杂草横生,“民多无食”,“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泽”,一些灾害严重的地区“骸骨遍地,户口存者十无三四”(见《全唐文》卷804)。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江淮大旱,麦收只有一半,晚秋几乎颗粒无收。农民以瓜菜为粮,槐叶为菜,箪瓢空空,衣不避体,食不果腹,往往易子而食,羸弱疲老之人死者相藉。王仙芝揭竿而起,奋力抗争,夺城攻地,严重动摇着唐王朝的统治根基。十六年(875年),黄巢率众起义,目标明确,纪律严明,深得民众拥护,具有很强战斗力。黄巢所部起于山东,转战南下广州,然后, 从南方北伐,过湘水、渡长江、跨淮河、占洛阳,最后占领长安,唐僖宗仓惶逃到四川,以至“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在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齐”,年号“金统”,极其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统治。这期间,全国不少地方也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形成了全国性的反唐军事斗争。唐王朝因此而分崩离析,各地藩镇及其他武装力量乘机拥兵割据,妄自尊大,最终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方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更替,南方则有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等十国割据。其中吴国,存在于910-937年,其国都为扬州,立国者就是合肥人杨行密。杨行密,原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他出身低微,小时候就成了孤儿,因此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及至成年,以盐铁为生,常常行走于庐州合肥与寿州、凤阳之间。他为人宽仁雅信、善取人心,智勇双全,能力举三百斤,深得各地豪侠之士器重,经常与陶雅、袁袭等人开怀畅饮,纵论时事,甚为投机,由此为日后准备了三十六员大将、十大谋士。
至五代之季,杨行密崛起于江淮,打着“拥唐讨逆”的旗号,南征北讨,东拼西杀,终于在天复二年(902年)被唐昭宗封为“吴王”,史称“杨吴”,改扬州为江都府。唐昭宗天佑五年,行密病逝,长子渥以世子袭位,继之次子隆演就吴国睿皇帝位、直至四子溥禅位于徐温养子徐知诰,杨氏政息人亡,历时三十六年。正是:
昔年吴楚交兵处,
飞骑曾经救吴主。
庐州自古关隘地,
世势轮转到杨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