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苦是老生常谈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仿佛已经把苦与学搅拌在一起,“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等等,诸多事例数不胜数,无不透漏着苦的精髓,即使是物质丰富的现代,也还是在说十年苦读,果真如此吗?
放在广义上,学习也不过是一种劳动,与耕作、驾车等没什么本质区别,要是说其他劳动苦,估计也没人会反对,正所谓粒粒皆辛苦、跋山涉水,也有各自不同的苦楚,但惟独读书做学问如此被人反复提起,抛开历史文化上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固有认识外,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原因不得不提,而且这个真相也被掩盖了几千年。
读书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期的目标很难化作眼前的动力,不同于耕作的播种发芽,不同于驾车的几个时辰或几天内可达,读书往往是十年寒窗,有的只是不断地积累,积累的过程不会有明显的输出。从古至今,读书几年下来,也不过是认识斗大的字,会写几幅对联,不像其他劳动,开花结果或者旬月可达。
说了这么多,上面提到的真相也就呼之欲出了,读书学习缺乏有效且显著的短期正反馈。正反馈原本就是输出以积极的结果反馈给输入,从而加强输入力度。放在学习上就是学一段时间后,学习效果显著,反作用于学习输入,从而加大学习力度,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废寝忘食。有的人会问,学生中的“三好学生”评比,各种大奖赛不就是这样的激励吗?不错,不过那只是社会组织层面上,以来自于外部的社会的力量强行搭起了一个不稳定的正反馈,反馈刺激消失,学习活动也就暗淡了下来,凡是遇到假期,甚至毕业后,学业也就几近荒废。要知道,我们现在谈的可是要每个学习的人都能主动学习,体验到正反馈,不断地增强热爱学习的心,直至发自肺腑地爱上学习,一沾上学习就如沐春风,一停下来就怅然若失,对学习如饥似渴,这种境界就是高尔基所说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这本应该是每一个人应该有的状态,奈何现在却成了奢望,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大成之境。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态度问题。我们一开始学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懵懂无知,为什么学?学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总是在困扰着我们,而我们只是被动地被告知“你应该学”“将来你就知道了”,如此渺茫的目标,飘忽不定,经年不成,如何能激励我们?反而是屡屡见诸报端的“某某小偷开锁技艺精湛”,不就是因为他已然通过此道尝到了甜头,内心膨胀而产生动力,反而激励他去钻研去深入学习。
破局之法也就如此简单,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可达成且达成后有好处的,哪怕是学一些酸词给心仪的女生写封情书,哪怕是发一个朋友圈显摆一下今天终于学会了一句英语,从而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当然这只是第一步,这一点小甜头远不足以支撑到远方,甚至效果几秒钟而已,可如果多了呢?要知道木柴生活的时候,往往是先用树叶之类的易燃物烘热炉膛,热度到了的时候,再往里添木柴,此时还要不断地往里添树叶,直到木柴引燃,火才如此旺盛,越烧越旺,到最后掐灭都很难。
不要小看了这样的小激励,也不要刻意忽视和压制此类的看似与读书无关的事,他们就是一棵棵小火苗,当足够多时,就会彻底点燃你的学习热情,让你一发不可收拾,从而登堂入室,越学越想学,真就像是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到那时,所谓的考试奖励反而成为了一种点缀。
回过头来说,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等等,未尝不是一种内在驱动的结果,当事人正处于一种兴奋快乐之中也未未可知,只是在不明就里的人看来,看上去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