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你的孩子吗?妈妈关注我的缺点,希望我变好,改孩子的心没变。
工具无咎,人心当醒,手机非恶,成瘾在人。让我们的心醒过来,不要被褒携。人心当醒。
你要知道他不喜欢玩手机,你就有可能理解他。
手机不可怕,三颗心最可怕:1资本家的贪婪与欲望之心。2父母的担心和焦虑之心3孩子脆弱和不安之心
沉迷一定不喜欢,喜欢一定不会沉迷。沉迷一定不喜欢,喜欢一定不喜欢。沉迷是痛苦的,无聊,失去自我,生活的热情。孩子放下手机,世界是什么样子?
孩子放下手机能不能看到爸爸妈妈欢笑灿烂的脸,能不能感受充满温情和欢声笑语的家庭。
孩子们能不能看到美好的世界,能不能活在一个没有焦虑、压抑、担心、恐惧的环境里呢?
现实世界感受不好,不就沉迷于虚拟世界了嘛。
孩子出现问题往往是父母努力去爱孩子,但却没真正爱到孩子,并且是希望孩子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因为努力的爱里, 我们关注的是孩子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 我们却看不到自己全力以赴的那颗珍贵的心。努力失去了自然。努力是人为的,是自私。是人在要自己想要的结果。无为不是什么不做,是要根据规律而为。
努力是人为的,自然是无为的。努力的爱里是没有真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是他的事跟我无关,我全力以赴爱他的那颗心无比珍贵。
无为是根据规律而有为,自然之后而有为。无为是根据规律的有为,是扔下自私焦虑的心。
爱是自然流淌的,人为是自私的,因为都有自己的目的!是扔下自私和自我的那个我之后。认为那个东西叫真爱。
想要而不喜欢的割裂感的神经悖论。被多巴胺抑制了。
现实生活中没有真爱和幸福,抱着幸福奖励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目标感和意义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正能量的环境被相信和爱。现实生活中的感动和美好越多,手机就不是问题了。
当你在真实的世界中找到真爱,当你在真实世界里五彩斑斓,虚拟世界就暗然无光了。
以大家+家平台带着大家做有意义的事。
现在人物质太丰富了,精神太苦了。
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静下心来听老师的每个问题,真是直击灵魂。
活着的意义不明确的人,就会沉迷于享乐和享受中。
现实生活中意义感目标感不明确,就会沉迷手机寻找心灵的寄托。意义感缺失,目标感模糊。
一切为金钱物质是当代人空虚无聊的根源。活着的意义:吃喝玩乐,享受,享乐,意义感缺失,目标感模糊,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沉迷手机的原因。因为孩子的现实生活是否美好和幸福,就是父母在现实生活中,活得是否有意义,活得是否开心和快乐,活得是否幸福。
家长们太想解决孩子的问题了,但孩子们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 现实世界中的成人意义感缺失、目标感模糊、价值感不正确。
孩子沉迷手机是现实生活中意义感缺失,目标感模糊,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孩子不需要教育,只需要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和美好。
沉迷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感觉到幸福的人,才不会沉迷于游戏里。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与美好。
沉迷的都不喜欢,喜欢的都不沉迷。究竟为什么沉迷?沉迷于学习,身体不会好;沉迷于手机,现实不会好;沉迷于恋爱,婚姻不会好。
做好自己爱自己,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标,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放过自己,好好体验生活,做自己。
没有孩子,我如何幸福生活?
孩子心里就有一句话,妈妈不幸福,我活着有什么意思,玩手机吧。
父母沉迷孩子,孩子沉迷手机。妈妈不幸福,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还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妈妈。
想是焦虑的根源。找一个你信任的人,他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
关于沉迷手机:越易焦虑越沉迷,越感孤独越沉迷,越不耐受越沉迷。短暂解脱,加剧长期焦虑;越感孤独越沉默:虚拟社交加剧对现实生活的;即时满足加剧了意志薄弱。
越焦虑越沉迷--短暂解脱如剧长期空虚,越孤独越沉迷--依赖虚拟加剧逃避现实,越不耐受越沉迷--即使满足加剧意志薄弱。
如何战胜手机、如何战胜沉迷?
双轨制:1.敢不敢放下手机、短期内不使用手机(发现一个孤独焦虚无意义的人);2.长期内,勇敢地拥抱现实世界,找到自己的目标感和意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