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吉星教学智能系统支持下的《游子吟》教学实践与反思

今天执教了部编版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日积月累古诗《游子吟》教学,第一次在研发者王博士的面前执教古诗词教学,还是很紧张。但是要谢谢王绪溢博士的全程指导以及悉心教导,谢谢宝岗小学语文课组老师的全程陪伴,今天的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教学实践亮点分析

1.情境导入,唤醒情感共鸣。通过四首不同时代描写母爱的诗歌引入,以“乡愁是矮矮的坟墓”“白船入梦”等意象迅速将学生带入情感场域。麻吉星技术工具随机挑人分享感受,既保证了全员参与,又避免了课堂冷场。学生初步感知母爱的普世性,为后续深度理解《游子吟》奠定情感基调。

2.分层诵读,搭建理解阶梯。从初读要求“读准确、读出节奏、读出感觉”到反馈环节的示范跟读,形成“个体尝试—同伴互助—集体强化”的递进式诵读模式。同桌互评、小组交流注释等设计,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有效突破古诗理解的时空隔阂。

3.叠词聚焦,解码诗歌密码。以“密密缝”“迟迟归”为切口,通过替换对比(“细致缝”“迟久归”)引导学生体会叠词的音韵美与情感张力。拓展“田田”“离离”“纷纷”等叠词诗句,构建“语言形式—情感表达”的关联认知,实现从语言符号到情感内核的深度解读。

4.生平浸润,还原创作语境。引入孟郊生平的三首关键诗作(《落第》《再下第》《登科后》),将《游子吟》置于诗人六次落第、中年及第的生命长河中。通过“春日见霜”“泪见繁花”等诗句对比,揭示“临行缝衣”场景中蕴含的愧疚、感恩、坚守等多重情感,完成从单篇解读到生命书写的跨越。

5.联结自我,实现文化传承。改写练习以“昏黄油灯”为支点,引导学生想象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将抽象诗句转化为具象场景。最后回归当代生活,用“沙发缝衣”“车站送别”等现代意象激活经典,使千年母爱主题与当下生命体验产生对话。

二、教学改进反思

王博士在评课环节给了特别中肯的意见:关注柱状图背后学生群体的呈现可否只在老师手机端?学生回答问题时是否更需要站在讲台上面向全体而非面向讲课老师?语文课时感性的,但所有教学应该是理性的,如何用感性的思维处理理性的教学?我深受启发。听了王博士的点评,我极为赞同他的点评。纵观这节课,我也有自己的一些反思。

1.技术工具的人文性平衡。麻吉星投票、拍照分享等功能提升了课堂互动性,但需在技术操作与情感沉浸间找到平衡。如“叠词替换投票”环节,可延长小组讨论时间,避免技术流程压缩思维深度。建议关键投票环节前预留1分钟静默思考时间。

2.拓展材料的取舍优化。三首次级拓展诗(《落第》等)虽有效,但密集呈现可能削弱主文本地位。王博士赞同此处处理方法为传统讲授。我自己也觉得应该保留。

3.情感共鸣的差异化引导。改写环节部分学生因缺乏生活经验(如未见过缝衣场景)而流于表面。标准偏颇,所以学生写的内容呈现两极分化。

4.评估体系的立体化构建。现有设计重过程性评价(分享、投票),但缺乏终结性反馈。可增设“母爱微诗创作”或“给母亲的三行信”作为课后任务,既巩固学习成果,又实现情感升华。同时设计分层评价标准:基础层(理解诗意)、进阶层(分析手法)、高阶层(文化体悟)。

三、教学价值升华

本课通过“语言解码—情感解码—文化解码”三重维度,将《游子吟》从一首唐诗转化为联结古今的情感纽带。当学生意识到“密密缝”不仅是古代油灯下的场景,更是现代生活中母亲整理书包时的叮咛,教学便完成了从文化传承到生命教育的蜕变。这种以诗为媒、以情为径触动人心的教学设计,是我一直追求的诗教。

谢谢王博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