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思#
阅读《交互设计沉思录》时,看到“专家盲点”(expert blindspots)这个词,觉得蛮有意思的,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故在此记录下来。
1.专家盲点是什么:
专家盲点大概意思是说由于设计的复杂性,设计从业者(不论是工业设计、产品经理、UI、交互亦或是前端工程师等)需要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说了句废话),故这些“专家们”常常会陷入以自我为前驱,以自身专业为思考切入点(而枉顾用户真实场景)的盲区。表现为抱有技术至上、经验至上的认知壁垒,蜷缩在其领域内被固有观念所桎梏。这样的情况在传统行业尤其明显。
2.如何规避专家盲点:
在设计工作中如何规避专家盲点,则需强调所谓以用户为中心(human—center)的设计思维(与此共通的还有设计共创(co-design),又称协作式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或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的流程方法)。我们常常在拿到一个设计题目脑中浮出一些创意时,便拿起白纸跃跃欲试,做各种尝试。但不论是何用户,我们都不能以己度人来揣测对方的行为与想法。成熟的设计流程模式,例如IDEO和d.school提出的双钻法设计流程(简要概括为四步:探索和调研、定义与聚焦、发展与构思、传达和实现——发散与聚敛的不断交错推进)在每一步的设计流程中都有逃避专家盲点的法子——在设计调研时采用的观察法、访谈法、产品走查、可用性测试等,在定义聚焦时建立的共情图、用户画像、用户旅程图、系统图等;在发展构思阶段时建立服务蓝图、系统图、商业模式画布,开展共创工作坊;在传达与实现时需要做灰度测试、原型测试、A/B测试、可用性测试、设计走查。诸如此类的工具与流程均要求设计师避开专家盲点,以用户为中心去思考设计问题,展开设计工作。
上文还提到设计共创,也是一个“很有用”的设计方法。所谓设计共创,便是强调要重视整个服务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们,不仅是使用者、消费者,还包括员工、供应商、管理者等;可以划分为外部与内部、前台与后台,提供方与接收方(具体根据不同项目有不同的维度划分),还包括非直接利益的社会方(例如医疗服务中的医闹与媒体)、政府等。如此丰富的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通过设计工具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设计师则是综合众多角色想法的信息整理者——众多利益相关者由于所担任角色不同,对问题提出的想法也不同,迫使设计师必须综合大量信息并从中攫取有用信息加以整合设计。以这样的共创方法,便能够很大程度上规避“专家盲点”。而作为设计师,也往往要通过很多实践与训练,才能够逃脱“以己度人”的黑洞。
3.设计思辨
设计师要具备的能力之一便是能够随时接手不同的设计领域,并能够很快适应其中。设计是一种技巧——一种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技巧,一种思考的过程。其本质不会因为所处不同领域接不同背景,接受不同业务而产生区别。但由于隔行如隔山,虽说设计工作的本质相同,但并不意味着业务知识相同。身处于不同领域(金融、教育、医疗、科技、文旅等)的设计师们既要拥抱经验至上,快速成长为对行业知识、技术精通的专家,但同时又要避开经验至上带来的桎梏,时刻跳脱出自己的身份,从用户视角看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时刻培养同理心、共情力。至于如何培养同理心与共情力,那又是另外一个思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