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接触这本书是组织班里的孩子们参加“一道共读”的读书活动,“一道共读”旨在汇聚中国最有温度的教室,把最美好的童书献给最美丽的童年,培育专业水准的儿童阅读推广人。而其学术导师阵容强大,有朱永新、李镇西、曹文轩、梅子涵、李庆明老师。
怀着对几位导师的崇拜之情我在网上买了一本《蜻蜓眼》,此次六年级的共读书目就是《蜻蜓眼》,而我想一睹为快,更想在向孩子们推荐这本书时能把其精华所在一一的转述给孩子们。 初次拿到这本书时我便被书的封面给吸引住了,目光锁在了两把红红的油纸伞上。我想探寻这撑着红色油纸伞人背后的故事,想迫切地走进她们的世界。“蜻蜓眼”是一种被称为只有和氏璧才能和它媲美的宝物。我们熟悉的成语——珠联璧合,说的就是蜻蜓眼和和氏璧。从书的命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把这本书奉为无价之宝。曹文轩先生在序言中写道:“《蜻蜓眼》无疑是我个人创作史上的一部很重要的书。”再次强调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中国丝绸商之子杜梅溪在法国马赛偶遇了法国女子奥莎妮,两人一见钟情,相爱、结合。二战期间,杜梅溪携法国妻子回到上海定居。此后,岁月流逝,奥莎妮从少女到老妇,渐渐融入了中国的生活。她给这个中国家庭带来了优雅与温润,然而她的异国血统亦在特殊的年月中成为这个家庭灾难的来源。
小说以奥莎妮的小孙女阿梅的成长故事为线索,并以这个孩子的视觉勾勒了在那个特殊的年月中一家人想扶相帮、相濡以沫的动人情景。
全书有二十二个章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章,第四章写的是“毛衣”,此时杜家设在上海、苏州、无锡生产丝绸的厂子以及全部的丝绸生意,早在阿梅来到这个世界的前几年,就已经不再属于杜家。虽然他们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阿梅的爷爷显得十分平静。但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的杜家渐渐的走上了下坡路,蓝屋的日子,从此一天不如一天了。
以前的杜家从来没有因为花钱的事儿发愁过,但现在,“奶奶”不得不去想花钱的事情。当她看到孩子们身上穿的都是旧衣服时,尤其是老二的一个男孩和老三的一个男孩,身上的衣服甚至打了补丁。她萌生了为孩子们每人织一件以前的杜家从来没有因为花钱的事儿发愁过,但现在,“奶奶”不得不去想花钱的事情。
当她看到孩子们身上穿的都是旧衣服时,尤其是老二的一个男孩和老三的一个男孩,身上的衣服甚至打了补丁。她萌生了为孩子们每人织一件毛衣的念头。
“但当奶奶打开柜门,搬出放钱的铁盒时,犯愁了:就那么多钱,买了毛线后,接下来的家用怎么办?她数来数去,看来看去,最终还是把可怜的它们放回了铁盒里,再将铁盒放进柜子里。柜子门关上了,但却关不住奶奶要给孙儿孙女织毛衣的念头。那念头纠缠住她不放。”奶奶去了百货商店后还是没有买上毛线,不是不想买而是想到那让她窘迫的钱,想着一趟孙儿孙女,想着毛衣,一件件毛衣。最终她决定拆掉自己心爱的毛衣为孩子们重新编织毛衣。爷爷知道后让奶奶拆自己的毛衣。毛线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奶奶量了孩子们的身高后,根据心中想好的款式、图案开始没日没夜的织毛衣,每织好一件毛衣后奶奶并不急于交给孩子们,而是一件一件地用衣架挂起来,不时地欣赏着。织着织着毛线不够了,奶奶正犯愁时小姑来了,捧着四大团毛线出现在了奶奶的面前。(小姑拆掉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件毛衣)当我读到这里时泪水打湿了眼眶,这才是真正的一家人啊!无论多么困难他们都相扶相帮。
当孩子们一个个都穿上奶奶织的毛衣时,仿佛整个世界都改变了,那么鲜艳,那么美好,那么迷人。当奶奶带着他们走在路上时,路两侧的梧桐叶开始纷纷落叶。落叶中,孩子们跟着奶奶走着走着。这只小小的队伍,使上海的秋天变得不再萧索和荒凉......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只要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儿,他们之间那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为之动容,几次让我潸然泪下,特殊的年月给了这个家太多的苦难,但他们是那么的优雅,从容的面对生活的磨难。
我想是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在背后默默地支撑这个家吧,亲情,像一朵百合花一样纯洁;亲情,像大海一样深沉,亲情,像天空一样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