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长安三万里》,从上映到现在,看了不下十遍,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心里总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压抑出现。
每每在深夜,去观看这部片子,感觉这部影片就是一艘穿越时空的舟,是一个遥远的梦,载着我,驶向那个遥远而辉煌的唐朝,去领略那令人心驰神往的长安风采。
1
影片中的“长安”,指的是唐朝的都城长安,这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的城市。
长安不仅是唐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更重要的是,长安也是许多文人墨客心中的“理想之地”,如诗人李白和高适等人,他们曾在这里寻求功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诗篇。
影片开始,就是以一幅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长安的壮丽图景。这细腻的画卷,就是盛唐的繁华,就是长安的盛景,就是边塞的关隘,就是月下的江河与雪山草原。
这壮丽的图景,就是长安那高耸入云的城墙,那错落有致的宫阙,那熙熙攘攘的街市,无一不彰显着大唐的繁荣与昌盛。
2
在这繁华背后,是无数文人墨客的心血与梦想。
无论是李白、杜甫,还是白居易、高适,无论是王维、杜牧,还是王昌龄、李贺,他们以笔为剑,以诗为马,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影片借高适的口,讲述了他与李白近四十年相知相惜的友情,两位性格迥异的诗人,因缘际会,共同踏上了这段寻梦之旅。
他们或高歌猛进,或低吟浅唱,用各自的诗篇,记录着长安的点点滴滴。
李白的豪放不羁,如长江之水,浩渺无涯;高适的沉稳内敛,似高山之巅,坚韧不拔。
他们的友情,如同那穿越时空的诗行,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之中。
3
这部影片呈现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一群大文豪踌躇满志,却发现空有文采抱负却报国无门的情景。
影片的前半场,是一群诗人们鲜衣怒马的形象,展现的是盛唐时的豪华,可以说是李白的时代;
影片的后半场,则是这些大文豪们前不可进,后又不可退的中年困窘状态,还有山河的满目疮痍,可以说是高适的时代。
看来,长安并非只有诗与酒,更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有欢笑与泪水的交织。
4
陈子龙有一首诗: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
这部影片取名为《长安三万里》,应该就是从此处得来的,长安就指的是大唐;三万里,指的是诗人们从现实到理想的距离。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仿佛是一个个小小的舞台,上演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我们看到了高适在仕途上的坎坷与坚持,看到了李白在诗酒中的放纵与挣扎,更看到了那个时代无数人的追求与迷茫。
可见,电影《长安三万里》,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它让我们这些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体会到了那些诗人的情感与追求。
我们仿佛能听到那些诗人们内心深处的呐喊,看到他们眼中的光芒,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执着。
5
想到李白,他一生都在折腾。
这样的折腾,局限于高适的所见,带着深深的局限性,与历史上真实的李白有出入,于文学史上的李白也不一样。
无论如何,从影片中还可以看到,前半生想当帝王之师的李白,中年时候凭运气进入了翰林院的李白,晚年时候无奈回乡,在路途中高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李白,都是一个仗剑游侠的李白,都是一个折腾着的李白。
从李白追击盗贼的出场,与高适不打不相识的率真;晚年出仕,在玉真公主的引荐下,成为翰林的李白,都无法不让人感叹,他拥有一身才华,却又无法在翰林供职。虽然说李白对入仕有执着,但真正入仕的时候,却又因性格上的狂放无法适应,只得抽身离开。
其实,李白想要得到的,一生都没能够实现,晚年归乡那“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才最终达成了内心的和谐。
这样的三万里,李白走了一生,是李白迫于无奈的三万里,是李白在现实面前最终低头的三万里。
6
再看高适,和李白截然相反。
年少时,高适因为家门落败,显得大器晚成,而李白却天赋异禀。青年时的李白,爱幻想,大讲狂放之言,而高适却说“子不语怪力乱弹”。这样两个一切都不相同的人,却能够互相吸引,并一起携手走进长安,去经历想经历的一切。
影片的结尾,当高适离开长安多年后,再次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时,心中涌动的,已不再是初来乍到时的青涩与迷茫。
半生的经历,已经使他学会了放下,学会了珍惜,更学会了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
这样的三万里,源于他在长安的经历,刻骨铭心之后,山河破碎时披挂戎马。
这样的三万里,一路艰辛,虽然艰辛苦涩,但最终披挂上马,踏到边关,挥戈铁马,也算是有那么一点梦想得以实现。
7
还想说说杜甫。
在教材中出现的杜甫,是偏于老年,这偏于临终之前的。《长安三万里》中的杜甫,是少年时代杜甫,也有青年时代的杜甫。
无论是少年时代,还是青年时代,那样的杜甫都是鲜活的,都是灵动的,都是充满朝气的,都是和我们学习到的,教材里的杜甫不一样的。
在这部影片当中,杜甫第一次出现是一个10多岁的小孩子,这是杜甫和高适的第一次结识。
杜甫的出身相当好,自己是杜氏家族,母亲是崔氏家族,两方面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可以看到他的童年生活相当富足安定,因为有足够多的条件让他走南闯北。来往于高门望族,增长自己的见识。
如果这样的杜甫,一直这样下去该多好!可是安史之乱爆发了,他的日子就从童年的富足,转移到了漫长的颠沛流离。
可以说从安史之乱开始,到安史之乱结束,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杜甫一天不少,全部在其中。特别是开始的时候,他被困在了叛军控制的沦陷区,活得战战兢兢,一直到两年之后,才得以离开。
一边看着年少的杜甫,鲜活蹦跳意气风发的杜甫,有一边想着教材里那个沉重压抑忧心的杜甫,心里颇不是滋味。
相对于在归乡途中幡然醒悟的李白,相对于晚年时候成为将军的高适,李白的命运真可谓是透着不尽的悲苦!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悲苦,才让杜甫对于民间百姓的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才得意让他的作品有了别样的厚重和深度。
这样的三万里,是杜甫走了一生也未能得以实现的梦寐以求,直到老死在一艘小船上,也没有点滴实现可能的三万里,与高适相比,可谓是天上地下的区别,与李白相比,也是至死不和解的差距啊!
8
还想说一说影片中那个最洒脱的女子裴十二。
高适到扬州寻找李白,就看到李白和裴十二还有其他的一帮朋友吃喝玩乐,甚至还去别人的席上抢舞女。
这样的场景让高适很是不满,怒斥李白不思进取,有才华不应该沉迷玩乐。
可是他的斥责,让裴十二不满,立马就怼他:“有才就能报效国家了?”
还表示久闻高家枪法,而自己习练裴家剑法,愿意比试一番。
于是从小苦练高家枪法的高适,和裴十二一番精彩的打斗过后,败在了裴十二的手上。
正当他劝说裴十二去边关建功立业的时候,裴十二摘掉了头上的官帽,长发飘飘,她是一个女子。要知道裴家的所有子嗣当中,只有裴十二尽得裴家剑法的真传,可因为她是个女子,再有才华也不可能到边关去建功立业的。再说朝廷里奸臣当道,就连他的父亲也一样难展抱负。
裴十二向高适介绍完她自己的经历之后,念了一首诗:梨花醉春色,碧溪弹夜弦。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在真实的历史上,是没有裴十二这样一个人物的,但是她念的那首诗却是真是存在的,作者是湘驿女子。
不过真正的裴家人裴旻,是唐代将军,被称为剑圣,李白极为推崇,曾想拜倒门下学剑。
估计影片中裴十二这个人物的出现,也许与这一点有关,即便是虚构的,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身为女子,在那个时代的悲哀。
再有才华,再有抱负,作为女子,距离三万里的路途,也是遥远得无法比拟。裴十二的三万里,不仅是书生们报国无望的三万里,更是性别上区分对待的三万里啊!
9
一遍遍观看这部影片,更加感觉它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梦想、关于理想追求的电影。
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那些关于诗与远方的梦想,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
李白的一生,高适的一生,杜甫的一生,甚至裴十二的一生,都在对心中那个神圣的长安进行着追逐。
从意气风发到老景暮年,可以说都追逐了一个寂寞!
或许,在他们的梦境里,再次踏上那片冥想中才属于自己的土地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吧。
说到底,电影中的长安,其实就是一个理想的所在;电影中的三万里,其实就是现实到理想的距离。
让我们带着对长安的向往,带着对理想的追求,继续前行,终其一生,就在人生这一段一段的旅途中,去遇见更多的美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