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三 惰性思维
来自第三章《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P28
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
系统2的一大主要功能是监督和控制思想活动以及由系统1引导的各种行为,使得一些想法直接体现在行动上,或者抑制或改变其他想法。
例如,下面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难题。别费力去分析它,凭直觉做做看:
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
球拍比球貴1美元
问球多少钱?
你会马上想到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当然就是10,即10美分。这道简单的难题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能引出一个直觉性的、吸引人的但却错误的答案。计算一下你就会发现。如果球花费10美分的话,总共就要花1.20美元(球10美分,球拍1.10美元),而不是1.10美元。正确答案是5美分。我们可以假设那些最终得出正确答案的人也想到了这个答案,只是他们不知通过什么办法成功抵制住了直觉的诱惑,最终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肖恩•弗雷德里克( Shane Frederick)和我对基于两个系统的判断理论进行了共同研究,他用这个球拍和球的问题来研究一个核心问题:系统2对系统1的各类方案监视得有多严密?他进行了这样的推理:那些说球为10美分的人让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这个人没有认真验证这个答案是否正确,而且他的系统2倾向于直觉性的答案。其实他只要稍稍动脑想一下,就会否定这个直觉性的答案。此外,我们还知道给出直觉性答案的人忽视了一个明显的生活提示,他们应该想一想怎么会有答案这么明显的问题呢。没有验证答案,这是一个明显的失误,因为验证根本不费什么事,只是大脑工作几秒钟(这个问题的难度一般),或者肌肉动一动,抑或睁大眼睛而已,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就可以避免这个令人窘迫的错误。认为答案是10美分的人显然不爱动脑筋,没有给出这个错误答案的人显然思维更活跃。
(说明:下面玫瑰的问题和密歇根州/底特律的问题和球与球拍的问题一样,人们都进入了系统1思考。)
球拍和球的问题、玫瑰的问题和密歇根州/底特律的问题都有共同点,在这些小实验中,答错问题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其原因是精神动力不足,而不是努力程度不够。能被好大学录取的学生当然能够在前两个问题上作推理判断,在密歇根州的问题上也能够进行思考,能回想起该州的大城市及其犯罪问题。这些学生只要不想接受脑海中出现的似乎是正确的答案,就能够解决更难的问题。若他们满足于现成的答案而不想去思考则会很麻烦。用“懒惰”来形容这些年轻人的自我检测及其系统2似乎有些刻薄,却并非不公平。避免思维上懒情的人可以被叫做“勤快人”。他们更机警,思维更活跃,不会满足于貌似正确的答案,对自己的直觉也常持怀疑态度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认为他们更理性。
「I,重述知识」
为什么脱口而出的答案是错误的?请用系统1和系统2解释。
系统1自动运行引导出的思想活动,都要受到系统2的监督、控制,这些想法到底是直接体现在行动上,还是被抑制住了、改变掉了,对于系统2活跃程度不同的人来说存在明显差异。有的人系统2思维懒惰,遇事不爱动脑筋,直接相信了系统1传递而来的直觉,甚至都懒到不愿意花个几秒钟核对答案,也不会质疑这是不是太过简化了,比如《球拍与球》这样难度不算高也不算低的认知测试第一反应。
因为《球拍与球》这道难题看似简单,系统2功能健全、检验在线的人,从来都不会相信轻易得来的结论;何况10美分相比正确答案5美分的确显得吸引人但却是错误的直觉性答案,但凡一开始觉得是,重新代入计算一下也会知道错了,不可能把它当成正确答案。
「A1,激活经验」
曾经有一次,脱口而出的答案给自己带来了尴尬,让你恨不得找个洞遁去。当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你当时进入了系统1没有调用系统2。
1000万的1%不就有100万嘛
最近一个月有个朋友找我合作注册个公司,盈利模式、业务开拓各方面一开始都谈得挺好的,我在家里跟先生聊到兴奋处就脱口而出这句话:“1000万的1%不就有100万嘛……”好一幅没见过钱的熊样,一旁的先生忍俊不禁:“才10万好嘛,本钱都还拿不回来。还好你是跟别人合开公司,不然怎么亏的都不晓得,真是。”没等他说完,我自己也反应过来了,那个囧,简直了。
其实,当时情绪全在赚外快的冲动,也就是系统1上面,系统2这个大懒虫一直习惯了我无视数字的“自动播放模式”,也并不想调教我这么无脑的女人再去按下计算器,没有复核,只有直觉,100万总比10万更具吸引力、更令人痴迷嘛,停留在口头的犯错已经算是最轻的教训了。
拆页四 惰性思维
来自第三章《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P31
肖恩·弗雷德里克组织了一个认知反应测试,其中包括球拍和球的问题以及其他两个问题,之所以选这些问题是因为它们可以引发一个吸引人但却错误的直觉性答案(我们将在第5章中讨论这些问题)。他还对这项测试中得分很低的那些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他们更倾向于用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想法来回答问题,而不愿意费事去验证自己的直觉。这些人身上的系统2的监测功能往往较弱。那些遇到各种难题都跟着直觉走的人也易于接受系统1的其他暗示,特别是在冲动、不耐烦以及急功近利的时候,这些人就更易接受系统1的各种暗示了。例如,63%的直觉型受试者说他们宁愿这个月拿到3400美元也不愿等到下个月拿3800美元。而那些正确答出3道难题的人中只有37%持这样目光短浅的看法—希望能马上得到一笔钱,哪怕少些也可以。当被问到要想次日就收到自己订购的书愿意付多少钱时,在认知反应测试中得分低的人比得分高的人愿意多付一倍的价钱。弗雷德里克的发现表明,我们这场心理剧中的两个角色有着不同的“人格”。系统1是冲动、凭直觉的;而系统2则具备推理能力,它很谨慎,但对一些人而言,这个系统也是懒惰的。我们从不同人的不同特点中发现了相关性:有些人倾向于系统2,而有些人则更接近于系统1。这个简单的测试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惰性思考的特点。
「A1,激活经验」
请举例说说你身边偏向系统1的人和偏向系统2的人,请用实例佐证。
最近第一次筹备高三20周年同学会,组委会有俩人正好形成鲜活案例:
学霸超活跃的系统2
1、群里都在抱怨国际友人,大喊镇妖,她不急不躁发表自己的观点,处理各地小聚的预约;
2、通讯录上来,说她自己统计控,直接列出了男女比例、地区分布等组织同学会关键数据,被女王大赞“思路决定出路”;
3、第一款班服样式一出,她从头到尾直接明了反对,认为不点题、不简约,无关图案太多,且色彩很不适宜拍照效果,后来班长直接授权:班服的事情别讨论了,就以她的意见为准,立即改版。
4、邀约老师,不仅考虑邀请函截图要清晰,还能立马反馈所负责的哪位老师哪个环节参与、哪个流程确定不参加,手头事那么忙还不忘艾特文案组同学代为记录这些细节。
5、委托她订制恩师礼品,她三五下高效搞定,还注意到英语老师大家记不清哪位老师教过,多备了一份结果居然用上了!
学渣傻白甜全系统1
1、班级群里啥话题都接,人称“陈独秀”;
2、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
3、妄议国事,附庸风雅。
4、丝毫没有自知之明,与男同学互怼不累。
5、做个座位示意图人人看不下去,直接揽过去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