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看来,码字是需要灵感的,灵感来源于长期积累,这需要作者细腻的生活感知。
其实写作是一个输出过程,内在必须储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厚积薄发。
看书也是一种积累,让我第一次接触书本的是我妈。记得小时候她经常拿着书躺在床上看,我就好奇这玩意儿有这么吸引吗?能让人如此安静一动不动。我也装模作样拿来看看,谁知书竟然那么神奇,可以让人完全沉浸其中。
小学时情窦初开喜欢读席娟的言情小说,当时有一些出租书籍的店铺,几毛钱就可以借一本书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受到小伙伴的影响当时也看日本漫画,是河内尤加利《梦幻高中生》。我妈对我看言情小说还是颇有微言的,担心我早恋嘛呵呵。读中学时一大堆青年作家崭露头角,郁秀的《花季雨季》、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都热得不得了,好多同学人手一本。考上大学我解放了自由了,想到我可以不用再读教科书,有大把的时间看书就兴奋。大一同宿舍有个同学也很喜欢读言情小说,当时无聊就向她借来看,跟她去学校后巷的书店淘书。有同学说最近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很火就向室友借来看,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在我们宿舍传了个遍。到了大三大四,我读书的口味变了,喜欢读心理学、哲学方面的书籍,这也一直影响现在的我,想要读一些实用并且能够得到启发的书籍。现在看书的时间很少,但我也坚持每天看微信关注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每天至少读书一小时。
自从有了微信,通过朋友圈关注公众号知道了简书、知乎等各大社交平台,有种想要分享感受、分享文字的冲动。自问从小不是写作的能手,只是偶尔得到老师的赏识就十分高兴。
有写作的素材继而有感而发才会写出好文章(议论文为主),灵感爆发的时间应该是在中学时期,每逢做作业都要开着收音机,不听收音机似乎无法思考。收音机里的节目往往是情感话题类型,我对这个话题的看法与深入思考正是我写作的素材。那时候高中政治学习哲学原理,本人对哲学也感兴趣,因此在我的很多作文里面都会加入哲学的元素,用哲学的思维方式讨论现实的现象问题及阐述自己的看法。
高中语文老师为了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让我们每个学期要写五十篇文章,不论体裁、不论字数。当时作为中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渠道十分有限,唯有靠小小的收音机带给我灵感。由于学业日益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与感知生活,有时候会出现没有话题可写,就算别人给个话题给我,没有经过自己深入的思考与沉淀根本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话题。
到了出来工作更没有闲情去感悟人生,每天都是追着时间跑,没有时间去记录自己的文字。
写出好文章的人肯定处处感知生活,提炼生活感受,形成个人的思想内涵,写作时才能达到心理学上心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