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讲的是日军侵华的历史,与大场面大制作的战争题材电影不一样的是,姜文选取了一个小村庄——挂甲台与日军之间的故事。作为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村庄的缩影,挂甲台描述的战争历史,不敢说真实但更加一定是更加立体的。
为什么挂甲台的村民誓死抵抗日军,反而和日军小队达成了表面上的和谐呢?我想将原因都归咎于村民们贪生怕死是不恰当的。从电影中们我们发现,马大三和村民们一直提及的都是“你们家”“咱们村”,却未提及其它省份,更不要说民族大义。这说明他们的关注点可能只有这里,这并非是没有文化的错。从来中国人只有“家”和“家族”的概念,而没有“国”的概念。这点是体现在中华民族的构建的文化记忆表象上的:村庄有祠堂,国家也有祠堂,但他们都是在供奉祭是各家的祖先。祖祠,祖训都是在提醒后辈们光宗耀祖,而非精忠保国。
在村庄里自有其文明体系,国家说到底也是皇帝的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国家跟老百姓没有半毛钱关系。改朝换代也不过换了个名字罢了,以及交粮纳税的对象变了而已。至于是姓李的天下还是姓朱的天下,老百姓并不关心。反清复明这种事情,农民们肯定不会主动去做,就算是换了满族统治,也不至于拼了老命去护明。只要在其统治下能够生存,就不至于发生农民起义。官员们忠的也是君,上朝的时候也没有喊过“中国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士兵打仗可都是冲着军饷和可填饱肚子粮食去的。拒敌也是因为身后就是自家妻女,让步就是家毁人亡。所以老百姓早就修好了战争哲学这门课,终极奥义就是生存下去。五四以来,先贤一直希望启迪民众,给大家灌输国的概念,可惜收效并不大,几千来的思想也不是说变就变的。
在这样的文化记忆中去看甲午海战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民众的表现就不足为奇了。站在海岸边看清军和日军交战,在八国联军围攻北京时给其指路,甚至于一起哄抢圆明园——抢的是皇帝的。作为现代人,当然会忍不住批评当时的民众麻木、愚昧,但如果不能了解清末以及几千年来皇权灌输给民众的观念(这些都是在极力加强“天子拥有四海,民众是被奴役的”这一概念的),就不能理解还未融入民国这一体系的民众的行为。老百姓没有先从国家分享利益,期望他们身上凸显出大义,忠诚的品质,未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
而日本在这个时期上下算是比较齐心的,说洗脑也好,文化影响也罢。他们基本上是紧紧围绕天皇和大日本帝国这个中心去发动战争。这些年轻士兵接触的报纸,电台,课本都在让他们形成这种烙印。加之承载了日本帝国对民众的价值观改造这一任务的靖国神社这一实体的出现。更加扭变了日本人对战争的看法。在花屋小三郎回到宪兵队后,酒冢猪吉对他说:“你的名字已经被刻在靖国神社......你是村里的英雄......每次我父亲经过你家都抬不起头来......”可以说整个日本都在为这场战争服务也不为过。但日本又怎么知道能够打赢中国,从而疯狂发动攻势呢?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的胜利不无关系。这两场战争大捷的记忆给了日军莫大的信心,认为“中国三月便可拿下”,而中国也是吃了战争记忆的亏,以前可都是泱泱大国,四方来朝的,怎么遇到日本这种小国就不行了呢?谭嗣同他们到死也没完全想明白。
影片的后半部分,村民们想尽办法杀掉花屋小三郎和董汉臣,一直杀杀不死。甚至砍了谭嗣同等人的一刀刘前来,也未能杀死。全村抓豆子,让马大山去杀他们的时候。马大山已经准备好坑和器具,但最终“我下不去手”。为什么?村民们的心灵被古老的村庄文明浸润已久,为避免械斗暴乱,老百姓总会依托因果报应,神怪传说来稳定这个小社会。所以鱼儿才相信马大三若杀了日本人自己就会生鬼娃。在普通中国人眼里,“杀人”,代表了一种统治力量,代表了一种类似于鬼神才能有的宗教力量,在没有现实某种原则的“批准”下,谁都不想杀人。正是一代一代的灌输,一代一代的记忆,让村民们在杀已经没有长枪利剑的花屋的时候抬不起手。结果在反复的杀与不杀之间找到了一种只有在正常社会秩序下才能奏效的方法,犯人与裁决者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
这部影片的原著名字叫《生存》,其实老百姓想的也的确是怎么活下去,中国讲究一个“忍”字,农民起义为啥子有?因为活不下去了。秦末时陈胜吴广他们闲的没事干去打个仗吗?“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因为反是死,不反也是死,干脆揭竿起义了。所以“等死,死国可乎”。但真的能生存下去的时候,忍着对国家可能是最坏的选择,但却是对家,对村里的最优选择。
花屋家原本只是农民,因为武士道精神的灌输,战争精神的洗脑,把人变成了鬼。日本老兵教新兵如何让村民把鸡交出来的时候,狠狠训斥了新兵“你好,能给我只鸡吗?”这样的做法,给他演示要把刺刀架在村民身上,威胁他们,他们才会交出鸡。他们的人性难道不是这样逐渐逐渐地丧失的吗?
影片的最后,马大三冲进战俘营,用刀大砍日本宪兵队的人。虽然没能杀死花屋和酒冢,大三发泄了心中的痛苦。为什么这时候大三又敢杀人了呢?原本大三的畏惧杀日本鬼子的表现实在其村庄文明还在的时候的,大家以为他杀人之后都躲着他,排斥他,这是在其所在文明体系还没崩溃的时候。当日本人屠了村之后,村庄的文明体系崩塌了,报仇雪恨的心情盖过了文明记忆施加给他的束缚。这时候的他,满腔积怨,不仅是愤怒,还有愧疚,不让他砍了日本鬼子,他会爆炸的。而当他被处决的时候,周围围观的村民们看着曾经侵略自己的日军要杀死的同胞,站在原地哈哈大笑。花屋看着曾经的恩人手起刀落一刀斩掉。
《鬼子来了》这部剧好就好在它给我们一个思考的空间,如何对待以前的战争记忆?忽视它,贬低它,抑或抬高它都是在在反映个人甚至民族的文化特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记忆的束缚带给挂甲台村民对待日本人的态度。反观其他抗战历史剧,给民众施加的记忆就是当时老百姓一条心,全民抗战,个个觉悟非常高,而日本鬼子就非常傻。姜文拍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变一些抗战题材的“老片”可能会给人,尤其是给日本观众造成的一些误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那些片子都是很好的,确实起到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但这些电影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这些老电影被日本人拿到日本去放,并以此教育日本的年轻人说:你们看,中国的老百姓哪一个不是间谍,他们哪个不是不穿军装的军人?既然他们“全民皆兵”,我们就可以对他们“全民歼灭”。于是,我们的这些老电影成了他们掩盖当年屠杀中国平民的把柄。但事实上,那时候我们并没有“全民皆兵”,那只是我们的一个理想,反而是伪军比日军还多。拍一部电影过嘴瘾是容易的,而且往往能很急功近利地讨点好,但是事情过去之后既不起作用又不能使观众真正进行思考。
我们是应该反思,对这些记忆作何处理,如何呈现,如何表达。鬼子走了七十多年,但心中的“鬼子”是不是已经存活了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