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这本书中关于人性的内容。
01
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一旦我们有了某种偏见,我们就无法改变主意了,这个毛病叫做“确认偏误”。作者举的例子很有意思:一个白人来到天堂门口想要进去,守门人提出他需要正确拼写出一个单词才可以,这个单词是“上帝”白人说完GOD进去了;一个犹太人也来到天堂门口,他同样被要求正确拼写一个单词才能进。守门人考他的单词依旧是上帝,这个单词很简单,所以犹太人也同意回答正确并进去了。故事最后,一个黑人来到天堂门口,他面临同样的规则,但守门人让他拼写的是“捷克斯洛伐克”。
故事告诉我们: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并且还会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02
人们总喜欢获得而害怕失去,这就是损失厌恶。人们害怕的不是损失,而是这种负面感情,人们对负面感情的重视程度总是超过正面感情。心里学有个名词,“negativity bias”,即负面偏见。损失厌恶被认为是负面偏见的一种,举个例子,如果向您介绍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同时告诉你一条他的优点和一条他的缺点,你更容易用缺点去记住这个人。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工作该做什么都已经有人设计好了,但决策工作要求我们必须超越本能,大到领导一个公司,小到买卖股票,只要你的工作要做决策,就需要你能够理性行事,要知道自己强烈的负面情绪会带来偏见,但不能轻易纵容这种情绪。要看到好的冒险机会赶上,遭遇损失却不放在心上,要看到好人好事主动夸,听说坏消息能够保持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