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苦时期的经历对美国人与移民之间的相互态度产生了一定影响。美国人不再欢迎新移民,外国人也很快意识到了美国人态度的转变。1819年7月,路德维希·加尔满怀希望地登陆纽约,却听到路人称他和同伴为“该死的移民”。这让他心灰意冷。另一个刚抵达美国的外国人去一位商人那里递交介绍信时,得知商人希望美国政府彻底禁止移民活动。还有一个移民认为,美国人“极其蔑视移民……认为移民是被自己国家驱逐的人,是来到美国谋生的可怜虫”。
美国人歧视外籍移民,外籍移民对美国也很失望。移民们认为,美国除了荒野,几乎一无所有。曾经宣传的好机会只不过是欺骗不明真相的人的诱饵,当地人粗俗狂暴,政府无能低效,邮件抢劫案、谋杀案及纵火事件屡见不鲜,匪徒总是能逍遥法外。闻所未闻的风暴蹂躏着美国的城市和田野,热病从草原沼泽和港口附近开始蔓延。一位思乡情切的移民在宾夕法尼亚的一座桥上写道:“英格兰,即使你有各种缺点,我也仍然爱你!”这句话触动了漂泊者的心弦,他们早已厌倦继续西行。在这片破败的土地上,文明的欧洲人什么时候才能有归属感?一位业余诗人在诗中回答道:
当玉米地自发地
从树林和沼泽地里冒出,
而移民能吃到
蛇和青蛙就很满足。
无论多么痛苦,移民和不情愿接纳他们的美国人都不得不面对现实。1819年12月,纽约扶贫协会在报告中指出,外国无业游民是造成纽约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能逼他们回国,不能眼看着他们在我们国家饿死,也不能用武力将他们赶到荒野中。”为了应对紧急情况,美国政府建立了最简陋的慈善机构—施食处。1820年春夏,只有很少一部分外国工人来到美国。在纽约等地,很多在艰苦、贫困和偏见中幸存下来的移民逐渐找到了工作。但美国人对移民的偏见并没有很快消失。随后几年发生的政治事件坚定了人们的信念,即美国走上了康庄之道。1823年的门罗主义明显体现了北美大陆的独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