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的教学决策”,是我在这两周共读时光里,读到的最为感兴趣的内容,那一刻,在我脑海中真有想要主动反思一下的冲动。长久以来,我们的课堂的教学决策大都倚赖经验的积累,基于丰富的教学经验,我可能愿意选择暂时“放下技术”,多关注教学的设计、课堂的生成、以及目标的达成。但细细想来,这样的教学决策更多地源于经验的“主观判断”,是否真的科学,能否达到精准判断后的调整,甚至是将思维的交锋有效地引向深入……顿时,脑海里一堆问号,显然仅凭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观的臆断并不能促成学生真正学习的发生。通过共读文章,我愿意选择“相信的力量”,“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教学”,当然虽然还没有亲自接受过实践检验,但让数据说话,尝试“变革传统教学的信息技术”,是值得去积极探索的。
互动也是基于学情的教学决策之一。在我看来:“抢权与挑人的艺术”,课堂参与感更强,趣味性更浓,但要关注其背后的“艺术”,也是不容易的。如何通过数据,决定是抢是挑,何时抢权,怎样挑人,面对多样的应用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和发现。
王教授书中提及教学时“少才是多”,不无道理。我认为要想课堂上少占时、少说话、少提示,课堂向前、向后延伸的“功夫”要多而细;讲在拐点、难点引悟的“技巧”要多而实;引而不发、将错就错的“触发”学习要多而不露痕迹。课堂上的学与教是否彼此成全、亦或相长,学习的独立个体间是否在互动中,找到互补的需要从而良性生长。这都将源于科学的力量,虽然大可不必为用而用,但善思巧用技术,让数据说话,辅助我们的课堂教学,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教育是需要彼此看见,愿意改变理念,遇见技术优势,那么我选择相信,相信科学决策行之有道,相信技术优势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