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呢?陌生的朋友以为我进化了,其实我只是在努力生长、挣扎前行。
2017年10月,我在互联网世界和现实世界彻底“消失”了。
具体表现:微信不敢发朋友圈,不敢看朋友圈,不敢看微信消息,不敢接微信语音、视频、不敢接亲朋好友电话。
自己一个人躲起来,不关注外界的一切,每天的状态,就是晚上通宵看电影、直播、小说。早上8:00出去吃点早餐,然后一直睡到下午18:00左右。起床,点外卖,然后继续在自己构建的虚拟世界、想象空间里打怪升级,就这样“麻木”的“活着”。直到……
直到接到姐姐电话、短信:“老爸昨天在“田地里”干活儿,太累,年龄也大,导致中风偏瘫住院,半边身子没知觉,你赶紧请假回来吧”
所以呢,自己“失踪”的客观原因是:“老爸生病住院,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不行),自己在医院照顾3个多月,在家照顾1个多月。”主观原因或者说主要原因是:自己在用以往熟悉的方式,去应对、去处理这个事情。
在医院的3个多月,说实话真的是“生不如死”,半夜和老爸躺在一张狭窄的病床上时,经常会有抛下一切,去西藏、去大理;去一个所有人都找不到的地方;甚至去GG(自杀)的念头。对正在阅读文章的你来说,可能会觉得这丫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太差了点,太没担当了吧。但在当时……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无数次因不堪重负,而企图解脱自杀的念头,但太多具体事务纠缠住人,使得大多数人一生没有自杀成功”
之前,自认为走出来了,但一直没深挖、复盘过这件事,一直在回避ta带给自己伤痛。
现在想想,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我穿越困境?
那种力量 是责任吗?自己是家里的唯一男孩,父亲69岁,母亲67岁。大姐、二姐都出嫁了。
是亲情吗?说句不孝的话 自己和父母关系并不非常亲密,出来工作11年了,每1-2年回1次家,每月打1-2个电话,自己做的太少了。而且和父母年纪跨度较大,有一定代沟,父母比较严厉,家里平时吃饭基本都没什么交流,很羡慕邻居家那种氛围 吃饭时欢声笑语,彼此像朋友一样相处。
还有什么?可能就是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想法,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孝”,所以和父亲交流时尽量克制。但人生病了,真的有时候,就是各种“找事儿”,刚打出“找事儿”这几个字时,自己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可能是想到当时受委屈的各种事儿。
还有什么呢?是“直播”的陪伴,白天和父亲的各种“不愉快”、各种煎熬、各种想逃、想“自杀”的念头,但晚上都可以通过看直播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所以自己对直播有很深的感情。
最近一直在思考和深挖这个问题,感觉自己找到,让自己穿越困境的那种力量了。
和这个世界建立更多的链接。记有句名言说的好:“一个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Ta和这个世界有多少的链接。”深以为然。
现实生活永远比影视剧里的故事更得残酷,因为你看影视剧很难感同身受,甚至即使感同身受了,几小时,几天后就忘记了。但现实生活的磨难却不是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结束,而是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你要么无力承受,要么超越重生。
因为在中风医院,里面都是年纪偏大的中风偏瘫患者和陪护家属。一间很大很大的病房,里面住了15个病患,每位病人都有1-2个陪护家属(家属没床),晚上睡觉都是陪护家属和病人挤在一张小床上,一晚上基本每隔30分钟到1小时就醒一次帮忙小便、大便、喝水、吃药。那3个月真人生中最暗无天日的时光,自卑、自闭、自暴自弃,而人呢,越不跟外界交流,就越自闭,就越想着逃避现实。
3个月时间,在和父亲的不断“冲突”、“和解”的反复中结束了。除夕前1周出院,从市中医院回到老家。当时老爸已能够基本的生活自理,吃喝拉撒,就拉还需要辅助,在家照顾1个多月后,就出来工作了。
毕竟,“要吃饭的嘛”。
3月初到杭州,在萧山一青年旅社,“闭关”了2个多月,每天下午6点起床吃饭,晚上通宵玩手机,看电视、电影、直播。那2个多月,青年旅社8个人,有5个都是这样生活的,25-35岁,借了各种网贷4万+,遇到工作生活上的挫折,甚至磨难了,就一个人躲起来,自己默默承受。
自己在杭州“自闭”2个多月时,应该是身上没多少现金,银行又各种催款,不说走投无路也差不多了,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就冒出个念头,去上海,你在杭州读书、工作、生活10年,这里你太熟悉了,太舒适了。不是有句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嘛 动动看,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就这样5月中旬来到上海,经过各种事情后,现在在做马拉松跑姿教练,恢复跑步2个多月(跑龄5年,跑马3年),已然满血复活。主要是工作后接触的人多了,有事情做了,有稳定的收入了,就不会再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
其实,事后自己也反思过,为什么遇到挫折时会选择“失踪”,虽然你生活遭受巨变,但你并没有伤害任何人啊,有什么不敢面对微信上好友的,他们打电话,发微信那是关心你,担心你,又不是问你借钱,向你讨债,为什么就那么怕呢?以至于从微信“失踪”大半年,不发朋友圈,不看朋友圈,不看微信消息,不接朋友电话。
刚开始可能是面子薄,不懂得优雅的求助,怕朋友们知道自己的现状不好,影响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还有点鸵鸟思维,以为自己只要不出声,事情慢慢就过去了,殊不知这样玩“失踪”,只会让自己的信用分,或者说在朋友们心里的靠谱程度大大下降。
直到在得到上看了 陈海贤老师的 《自我发展心理学》专栏,才找到自己选择“失踪”的真正原因。
举个例子
我们都认同外面的环境要比监狱里舒适。可是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老布就不这么觉得。他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是人的一生了。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差点精神崩溃。因为他已经熟悉了这座监狱,离不开了。
为了让自己继续在监狱里呆着,老布不惜举刀杀人。
再一次出狱的时候,他甚至选择了自杀。监狱这个环境,虽然不舒服,但这是他的心理舒适区。
从老布的例子你可以看到,有时候,你处于一个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因为你熟悉它。
当自己遇到生活中的磨难就玩“失踪”,独自躲起来舔伤口,当时已经处于一个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中,但仍然不愿意改变,虽然这很不不舒服,但这是我的心理舒适区,因为我熟悉它,我以前用类似的方法应对过类似的事情。
现在我们知道了心理舒适区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应对环境和问题的方式。
那么,这个舒适区到底有什么好处,让我们想要不停用它,明明想要改变,却总也改不了呢?
简单来说,它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是用来应对焦虑的。
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而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你放下了原来所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去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这头大象很难忍受的。
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其实自己还是心存希望的,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明天会更好的,而自己是可以通过不断积累去成长的。其实人生中每段经历、苦难都是对我们最好的磨砺,助我们更快成长,虽然这很痛!
最后,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得饱满而自在,愿我们都能证到这一点: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