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余华和她的《活着》是很早以前的事,但说来惭愧的是,我一直没读过余华的小说,包括最出名的那本《活着》。三月末在微信读书上开始读,确切地说“听”她的小说全集,共13本。
大概是《活着》久负盛名,它的好倒没有震惊到我,震惊到我的是其它没有《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那么出名的小说----------《兄弟》和目前在读的《在细雨中呼喊》。
我震惊于余华在这些小说中对人性的过于真实而残忍的刻画。她简直是用刀在栩栩如生地“刻”人性,而不是描摹。刻刀下每一处都淋漓着真实的血,让人们不愿承认但又不得不承认的人类身上真实且丑陋的一面。
人没那么好,刚刚一个朋友在群中说:“人哪有好的,只是坏的程度不一样而已。”的确!
在《细雨中呼喊》写到“我”的爷爷孙有元因为摔坏了腰,成为了一个只能吃不能干的“累赘”后,开始了战战兢兢在儿子孙广才手下“讨”生活的屈辱日子,开始成为一个背着包袱,从一个儿子家滚到另一个儿子家的破皮球般的生活,开始了为了活着而变得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被儿子训斥谩骂,被孙子戏弄的生活。他的儿子孙广才在孙广元丧失了劳动力后变得无比地嫌弃这个增加了生活负担的父亲,变得无比盼望有一天这个“累赘”能消失。所以当某天听父亲说他快要死了时,他毫不掩饰他的高兴,当二十多天过去时他也毫不掩饰地失望和焦躁。
没在贫穷的农村生活过的人不会相信这样的事,会说这样的情节纯粹是“扯淡”,骂作者瞎编。但很遗憾,我小时候恰巧在农村生长过,恰巧那个年代是全国一片穷的年代。很多人不相信的事曾经就在我这个小孩子的眼前真实地发生过。我见过为了减少生活负担,把自己的爷爷奶奶故意饿死的;见过几个兄弟为老娘在你家多呆了几天,在他家少呆了几天争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 觉得吃了亏、不公平的那一个在大雨天把老娘连同她的铺盖卷拉拉拽拽到“占了便宜”的兄弟家门口,几个兄弟看着大雨中呜呜哭泣的老娘无动于衷。见过因为年龄大了无法再下地干活的老人怕被抛弃,在自己亲生儿子面前躬身哈腰唯唯诺诺的样子,也见过儿媳妇因为婆婆多吃了一碗饭而指着鼻子破口大骂婆婆“老不死的,咋不早点死去,早早死了还能省口粮食,腾点地方,”亲生儿子躲在房子里装没听见......这样的事不止一件两件,十件八件,不仅曾经发生过,我相信现在还在某些地方继续发生着。这样的事,当事人不觉得丑,不觉得自己有错,一个个都还觉得自己心好、善良以至于被自己父母兄弟“欺负”,他们还觉得自己有理,自己委屈。旁观者也没有路见不平、出手相助的,都一边背地里议论,却又怕惹事上身而避之不及.......
都是坏人吗?不是。都是好人吗?似乎也不是。不过都是些身兼善良和邪恶的真实的人。真实的人不敢也不愿承认自己的丑自己的恶,自己的天性中携带者天生的缺陷。真实的人即使看到了别人身上、自己身上的丑和恶,也不大愿意直视。有敢于正视且想道出真实人性来告诫那些尚且淳朴干净的心灵要小心和远离恶,却能力有限写不出。余华是那个有知识分子的良心,愿意直视、敢于直视,并有能力用刻刀将真实的人性刻成雕塑、纤毫毕现,树于人眼前的人。
至于余华的《兄弟》则更是直击我心灵的一本小说,对人性地刻画真实地让人发抖,让人战栗,也让人羞愧到自查自省。
最后想说的是,看过余华的作品后,请告诉自己“你没那么伟大,没那么善良,只不过生活没给你挖陷阱、发诱惑,你没有机会看到自己隐藏的恶。当然你也没那么坏,没有用别人的鲜血和眼泪给自己铺路。”也请告诉自己,让人看到恶,是为了在恶觉醒之前规避它;让人看到善,是为了在善消失之前拽住它。毕竟尽管还残存着动物时期遗留下来的兽性和残忍,我们还是已经褪掉了毛发和尾巴,直起了腰肢直立行走于大地上,我们不再是低等动物,还是应该让善更多散发出来,做一个善良人。
人最应骄傲的事应是知道自身有恶,知道恶的存在而不释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