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说,人,首先要对自己内心忠诚,然后信仰自生。
当然,你会问,这东西能当饭吃吗?回答是,不能。大多时候,这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就像风。谁又曾见过风呢?
然而,有些时候,信仰的出现,就像一口气,又或者是一句话,所起的效果可能比饭菜更可口。特别在忙碌时,就是靠着一口气在,坚持到底。十分困顿时,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支撑一段时间。
人生必须走好两条路,一条用脚走的,叫做现实;一条用心走的,叫做理想。如果脚步太慢,理想就苍白了;如何心太慢了,现实就会无趣。所以,最好的年华是,用脚步丈量信仰。如果你快了,我就加快脚步,如果你慢了,我就停下看会书。毕竟,任何时代,读书都是件比较有趣的事情。
韩愈有云,“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苏轼曾赞,“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一本翻得很破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几乎成为小时候最大喜悦。租书读可能也会成为我们的集体记忆。犹记得早读课将一本新租来的《笑傲江湖》夹在课本中,大声朗读被发现时的窘境,这是很有趣的事情。
沉闷时,读书往往成为一种生命陪伴。工作之余,灯下与书漫谈,《社会契约论》《国富论》和《传习录》,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概念和逻辑,都能够长情陪伴。书,有时候比很多人、可靠。
黄庭坚曾感慨,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身处互联网时代,浮躁的心态,似乎与这忙碌的工作生活相协调,以至于很多时候,夜深人静想捧书时,已然呼呼困倦。
印象最深的是两本书,《红楼梦》《西游记》,很久之前读,一喜一悲,喜大圣降妖除魔,悲宝黛爱情故事;到如今再读,仍一喜一悲,喜大观园绽放青春,悲孙悟空取经艰辛。
施战军说,每一位写作者都要常常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作品到底写给谁的?第二、门已经打开,选择一条自己的路,摆脱影响。第三、写出你自己,写出身上的存在。如今写书的人太多,读书的人都不够用了。然而,不管什么时代,总有一些文字能够穿透层层薄雾与阴霾,走向我们的内心世界。这也是诸多写作者的责任。
有时候静思,读书和爱情是一个道理。爱情的标准是给不确定性的未来,和不喜欢的人准备的。对于喜欢的人,本身就是标准。 读书也是一样,喜欢的书,看上了就特别喜爱。因此,我们都不能否认和嘲笑那些喜爱《读者》《故事会》《婚姻恋爱家庭》《知音》之类的读者,因为开卷皆有益,至少要比买一本看似高大上如《百年孤独》,却从未翻开者要强百千万倍,不是吗?
至今,我虽然没有见过风,可我已然见过风一样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