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儿时,还是十来岁光景,在这个南部沿海的乡下,有望不到边的水田,远处有潺潺流淌的小河,近处有池塘和池边幽幽翠竹。
老家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四合院,木质结构的两层小楼,窗户上有琉璃,美丽的光和影的变幻,时光也走得格外慢些。
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父亲借着春风办起厂子。
那时候过年,到了岁末,家人邻里陆续开始添置年货了,而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过年快到了,便从寒假开始,可以在家里偷着懒,好睡眠开始,日子过得浑浑噩噩,只有大人们每天忙忙碌碌。
然到某天凌晨三四点钟,被父母推搡着起床,拉着一筐筐浸好的大米,黑灯瞎火的赶路,来到年糕加工坊时,里面早已经挤满排着长队做年糕的人们,制作出的年糕是接下来能吃上半年的口粮。在这机器的轰鸣声里,当一根根热乎雪白的年糕被拉出来时,最后一点睡意也全跑了。大人总是会把刚做好的年糕,藏好包严实了带回家给孩子们吃。雪白的年糕,热热呼呼,带着浓浓的米香,象征大人们的期望,“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一年比一年提高的意思。
大人忙这忙那时,我带着流着鼻涕的弟弟,拿着爷爷给的零花钱买糖吃,小店不失时机的在最显眼的位置摆放出了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有雪雪花,小蜜蜂,小蝴蝶,降落伞,冲天炮,流星等,还有甩的炮仗,点的炮仗,各种各样,种类繁多。弟弟最爱玩的就是鞭炮了,为此还烧了别人家的一个稻草垛。
过年的味道就是,天色还矇昧混沌,传说中一个叫“年”的怪兽就要来了,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但事实上我们都是在欢心鼓舞的等待年的到来。
年前的最后几天,我们的母亲会彻底的打扫卫生,玻璃擦干净,犄角旮旯清扫干净,屋檐角落的蛛丝扫去。
大年三十的傍晚才会在门上贴春联,那时拿出大罐的浆糊和刷子,我捧着红红的春联,妈妈站在凳子上,我帮着相看相看,高了或低了,贴上了整整齐齐的春联,然后在两边挂上一对火红的灯笼,门楣霎时变得喜气洋洋。这时,家家户户都已经做好这些事情,开始准备年夜饭了。
每年的年夜饭总是重头戏,鸡鸭鱼肉总是少不了的,这一年的辛劳,最后还是要用美味的食物来犒劳。那年家里还搭着灶台,妈妈和奶奶掌厨,那边嘟嘟地炖着一只鸭子,这边的肉皮已经被煮的软烂,还有萝卜排骨,笋干,芋艿,栗子汤,鱼也是最佳的美味,还少不了海里贝类。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地吃上一顿年夜饭,这才是传统中国人的中国年。这种古老的风俗,沿袭千年,也许这就是中国人的年味。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哪怕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也会希望赶回家人身边,一起度过这个美好的时光。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独在异乡为异客”,相信每年的此时此刻,流落海外的游子们,也会加倍思念故乡和亲人!
吃完了年夜饭,便是除夕守岁的时候,孩子们会呆在热炕上,或者和大人们一起玩着烟花,或者看看热闹的春节联欢晚会,当时间走到午夜十二点的时候(其实眼皮子已经都开始打架了),大人们便点燃长长的鞭炮,炮竹声声,震耳欲聋,这样便拉开了新年的序幕。宋朝王安石写过一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年的风俗习惯就是这样代代相传。
孩子们最开心的事就是收到压岁钱了。大人们准备好了红包,给睡着了的孩子放在枕头底下,大年初一的早上打开红包是最幸福的事,虽然是十块十块的钱,到了手上,便会想着要拿去买什么好吃的东西。爷爷每年都是最为慷慨的,我们家的三个小孩(我,弟弟和姑表妹),得到的爱总是不偏不倚。大年初一早上,妈妈总是会精心打扮我和弟弟,给我们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妈妈会换上她平日里不常穿的紫色绸缎小袄,里面穿嫩黄色毛衣,非常漂亮。我后来想这会不会是她当年的嫁妆?希望长大了也能穿上这么美的衣裳。新年第一天,大人们其实最喜欢打打麻将,放松放松。孩子和孩子们一起玩,或者找出准备的瓜子糖果,吃吃喝喝,玩玩闹闹。
初三开始就可以走亲访友了,就这样这家走走那家走走,又能收到不少压岁钱。
到了正月十五日这天———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这天也是春节的另一高潮部分。
某年元宵佳节父亲给我糊了一个兔子灯,兔子先生有四个轮子当脚,雪白的纸糊了兔身,毛绒绒一团是尾巴,点上红红的眼睛,两只长长的耳朵,肚子里摆一根蜡烛,嘴巴上栓根毛线,到了十五晚上,点上蜡烛,拉着兔子灯在院子里走上一圈也十分好玩。
元宵节还可以去十字大街看花灯,各种造型的花灯,有猪八戒背媳妇的,孙悟空的,有龙王爷的,哪吒的,有莲花灯,有月亮灯,南瓜灯,多姿多彩的花灯,装扮出节日的气氛,引来无数的观灯人,整条大街人头涌动,人人喜笑颜开,欢乐开怀!这也是大中国热热闹闹的年味!
说到元宵佳节,就不得不提到我们家乡独有的美食,当别处的朋友在吃元宵汤圆的时候,我们当地各家已经开始在热灶头上,熬起一种色如琥珀的糊,名曰“山粉糊”,传说是当年倭寇来袭,城粮不够,只剩下连倭寇也看不上的山薯,官员们让百姓把它磨成粉,合水煮,竟很好吃。从此这种美食便被流传下来了。制作山粉糊的粉是番薯粉,搅拌后溶解在水里呈牛奶状的白色液体,放一旁备用。然后放适量水,小汤圆,蚕豆,等一会倒入番薯粉液体,不停搅拌,放入切过的红枣,金桔,葡萄干,一些各自喜欢的水果等,那稀薄的液体渐渐粘稠,等到变成糊状中间冒着气泡就大功告成了,吃的时候在上面撒上一层芝麻粉。芝麻香甜,汤圆软糯,葡萄清甜,山粉糊粘稠Q弹,真乃一绝。
过了元宵之后,年味才随着慢慢淡去,大人们也经过这段时间修养生息,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孩子们也不再懒散,整理好寒假作业,也要回学堂好好学习了!
儿时的年味,各种各样舌尖上的滋味,依然清晰;各种温暖的感受,仍然在心中流淌。
今年的年关将近,母亲又早早的嘱咐,让我们回家过年。父母在哪,家就在哪,和父母家人一起过个团圆的节日,这就是中国人追求的过年的味道!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