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投资决策的基础评估框架,来自奇普·希斯兄弟的《决断》一书(万维刚翻译,首发得到专栏精英日课)。这个框架的目标在于整合跨学科学识,动员社群力量,在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做好“投资决策”。这个框架,不但适用于选择参与什么类型的ICO,也同样适用于观察二级市场的“代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你不被无序“短期价格”波动所干扰,从而坚定得“长期持有”你的资产。打个比方,这个框架的价值,在于让你参与投资时,不被河流表面随机的波浪干扰,让你看到隐藏在波浪下的河床走向(价格长线走向)的能力。
这个决策的四个步骤,具体如下:
一、第一步:奇计百出,增加选项。
具体做法体现在两方面:
1、你的眼界要宽,不要只盯着几个热门的ICO项目。最简单增加选项的办法,就是参考别人的做法。这种借鉴思路,可以称为“寻找亮点”。所以,如果你仅仅把注意力盯在一个项目上,进行评估,无论形式上多么完备,你都很可能容易钻了牛角尖。
有研究表明,如果只能选择对或错,从长期看来,你有52%的决定都是错的。如果你能增加1-2个选项,那么选错的比例就下降到32%。这样看来,只要增加选项,选对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哪怕你仅仅意识到自己还有其他选项,你的决策水平都能大大改观,因为你现在不是钻牛角尖思维了。
我们由此获得启发,不但从二级市场买进代币时,需要采用配置的方式,而且做ICO投资,配置也同样重要。
2、并列选择。即你要把多个选项,都摆在桌子上,要选就一起选。
这是因为,都摆出来,好与坏,都一目了然。而一个个比较,费时费力,而且到了后面,你就很容易忘了前面的。
同理,在做ICO评估时,我们也要把类似的项目,放在一起比较。比如8-9月份,我们就可以把做预测的“菩提与天算”,放在一起比,甚至我们还要找出产品演进脉络,比如这些产品,比现有的产品,有什么优势。
这样的好处在于,如果社群里有朋友持有“老产品”,这也会提醒他们是否要更换投资组合。
二、第二步:实事求是,用多人的实际经验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
新手常犯的错误,就是只爱看自己持有的项目的好消息,看不得坏消息。要客观看待项目,这是需要修炼的。为防范先入为主的看法,你事先需要向许多人寻求意见,为项目进行客观的评估。我们可以根据白皮书及项目方官方渠道问答内容,列出三个最重要选项(过多的选项,会分散重点),在社区内进行实名打分投票(实名制将确保每个人重视自己的信用)。
而我个人偏好是违约成本、应用场景与项目实现难度,这三个选项
1、违约成本,主要评估“团队”与“平台”。比如罗胖与李笑来,是依靠“信用”脱颖而出的。他们的违约成本就很高,会全力避免推出以“融资”为最终目标的项目。另外,如果项目推出针对投资人利益保障措施,这也可以加分。
2、应用场景,可以从项目白皮书是否说人话,官方团队是否有诚意,讲清项目的技术架构、应用场景,进行观察。
3、项目落地的技术难度。这里不用多说了。情怀很重要,但你首先要确保自己可以生存。
三、第三步:从长期市场成长考虑,从这些选项中选择两个靠谱的项目,并分清仓位的轻重。
近期准备ICO的天算,他们表示,与监管部门存在顺畅的沟通渠道,政策风险较小。我就认为他可与菩提作为一个组合,联合投。比如菩提40%,天算60%。
而真实的决策,往往都是充满纠结的。决策,就是要在看起来没有明显好坏差异的几个选项中,做出选择。而面对投资决策做到不纠结,有三个方法:
1、设立反对派
在《巨人的工作》一书中,有个风险投资公司提供了一条经验,就是每次讨论决策之前,专门设立一支“蓝军”部队,让他们专门唱反调,为每笔投资设法列举反对理由。这个好处是大家觉得这样操作不是反对某个人,是对事不对人。如果听过所有反对理由之后,你们还是决定要投资,那这个投资决定就很可能是靠谱的。
而靠谱的社群,天然具备组建这种“蓝军”的优势。
2、从远处旁观
做选择的过程中,人会受到各种复杂情绪的干扰。这些情绪,往往是短期的,在别人眼中或者从长期看,根本就不重要。其中希斯兄弟介绍了一个旁观技巧,让你从三个时间尺度去考虑一个问题:
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决定做何感想?
10个月之后,你会做何感想?
10年之后,你又会做何感想?
以上框架,会让你从疯狂的热度下冷静下来,审视各种主观与客观的信息。
3、考虑价值观
所谓的价值观,就是你设定的优先级(PRIORITY)是什么样的,说白了就是你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你在投资决策中发现,如果利益计算已经无法让你判断项目优劣,那就想想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你更愿意把资金投在什么项目上?
比如,我就偏好考虑项目在未来商业地图中的位置,是否存在成为吸引“价值”的黑洞可能?(参考《前哨》专栏)
四、第四步:为一旦决策失误做好准备(未料胜,先料败)
任何看好的项目,也不要All in。对于通过众筹后获得的代币,你也不可能仅仅依靠信仰持有,必须设定退出条件。比如项目的代码无更新,项目的进展,在业内的口碑不好,团队核心成员出问题。
而上面的各种信息,只依靠一个人,是难以周全的。相反,通过社群,收集信息并汇总,在重走第二与第三的步骤。我相信是可以规避很多资产归零的风险。
而我个人偏好的退出选项是:
1、与现有监管政策存在矛盾,有重大政策风险;
2、团队核心成员或站台人有不靠谱的记录;
3、项目的应用场景存在重大疑点,市场规模看不清的;
4、代码长期没更新,团队的进展有负面口碑,与市场的沟通不良。
当然,以上选项有可能把好项目排除在外,但至少能帮我们规避90%以上的风险。
这里说句题外话,真正好的资产,在二级市场买进,也是可以给予你丰厚的回报的。而且,价格包含了各种隐性信息,从这个意义讲,对资产价格走势进行“技术分析”,不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事情。前提是,信息必须综合看,不能只看价格、均线或成交量。可以结合着看的信息包括 考察团队的“实干精神”。实干家所谓的“科学”,不是要不要做这件事,而是把握好一开始的力度。拿不准的可以先小规模试探。即先做出一个比较基础的原型,进行小规模的测试。如果反应好,就加大研发力度,如果有问题,就进行调整。如果项目团队是按这个风格做事,就可以关注。
这里提供一个佐证:有人调查了财富500强的CEO,观察了他们的决策模式,发现其中60%的CEO在做一件重大的商业决定时,是连计划书都没有的,是想做就做。这些企业家对预测未来的数据和报告,根本没兴趣。他们往往需要快速决断,然后看看情况再调整。即使是个错误的决策,也比没有决策好。
结语:扫描下方二维码,无论是小白还是老司机,与聪明的大脑联网,你将会做出一个好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