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南方来,准确地讲,以秦岭和淮河作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我的故乡就属于南方。从小到大,我在遍野的水稻和油菜花里穿行,习惯了一日三餐吃米饭的生活,哪怕秋冬季的早晨煮米粥,夏天浆水菜炒米茶,哪怕吃菜豆腐稀饭,蒸米皮,我们都离不开香喷喷的稻米,还有那清亮亮的菜籽油,直到我离开故乡去古城求学。
初来乍到,到处都是面食甚至每顿饭都离不开面食的生活,还有些不大习惯。观察从北方来的女同学,到了秋冬季节,两颊都有微微的高原红,有的白里透着胭脂色,有的黑里透着大枣红,私下里问过经验和阅历丰富的古典文学教授,他是地地道道的关中人,对我的问题只是一笑说,你去过高土高原吗?你到过黄河吗?……这一连串的发问,让我暗下决心,要在暑假里去做一次陕西北方的深度游。
那年夏天,我坐上一列绿皮火车,摇摇晃晃,哐哐当当,前往北方。夏夜的车厢里,空气有些污浊和沉闷,虽然开着窗户,车过黄河的时候是在夜里。那时候的绿化远不及今天,愈向黄土高原挺进,愈能感觉到黄土黄沙漫天,视觉极易疲倦,后来竟然被同伴叫醒后,迷迷糊糊下了车,走了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路,饥肠辘辘,同伴带着去了榆林毛纺车旁边的一家小店吃了一碗驴肉炖粉条,然后去镇北台上转了一圈,天高地远,空气清凉,视野十分开阔,这个地方让人喜欢。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站在黄土高原上,沉吟着一代伟人的词作,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一代伟人诗词的豪放风格。我不禁思考:当时写作这首词的具体地点究竟在哪里?
后来才发现,这竟然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沁园春·雪》的创作地点目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1936年2月,一代伟人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并在此写下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雪》;第二种说法,1936年2月,一代伟人率红军抗日,来到西北高原。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写下壮丽的《沁园春·雪》。
后来,我先后两次去过清涧,一次是因为路遥故里,一次是因为公事。我极愿意相信第二种说法:一代伟人是在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附近写的这首词,因为北方之北,不止于地理学上的标志,更有北斗七星指引方向的天文学意义。在那些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中,陕北给予中国现当代历史的意义需要放置在更辽阔深远的大背景里去探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这一粒火种,我曾经在埃德加·斯诺的那本《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里发现过,北方之北,铭刻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