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长陈建新也许不会想到,因为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自己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连日来关于他的各种报道层出不穷,成为了网络一大热点,而广大网民也是拿出了追剧吃瓜的热情来围观事态的发展。
随着报道的深入,逐渐爆出了更多不为人知的内情。原来陈建新在担任阅卷组长期间还身兼数职,办网课、出作文辅导书,还在考前开办高考作文的指导讲座。
从出书授课到最后阅卷,有网友调侃陈建新这是“一条龙”服务,不少人质疑其是“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将高考作文变成了生意,有借自己阅卷组长的特殊权力进行“变现”的嫌疑。
而最新的消息是,浙省教育考试院经研究决定,因陈建新擅自泄露答卷,停止其参加国家教育考试工作(含高考评卷等)。
这意味着,陈建新20年的高考评卷生涯就此终结。不知此刻,这位昔日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大组长作何感想?
回顾整个事情的发展,可以用一个哲学概念“蝴蝶效应”来说明,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以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那么问题来了,这一切的源头——那只扇动翅膀从而引发这场舆论风暴的蝴蝶即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原文如下:
整篇作文读下来,你会惊奇地发现,明明都是中文,但你却看不懂写的啥,这一刻你回想起了被英语考试阅读理解支配的恐惧。
此刻你不得不翻出了压箱底的新华字典,它已被你遗弃多年,早就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
嚆(hāo)矢:响箭,比喻事物的开端;
滥觞(shāng):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很浅,只能浮起酒杯。后指事物的开始或起源;
振翮(hé):振翅,常用来形容人志向远大、努力奋发向上或经济正高速发展、在腾飞;
肯綮(qìng):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
玉墀(chí):指宫殿前的石阶,亦借指朝廷;
婞(xìng)直:指倔强,刚直;
祛魅:是指剥去附着在事物表面上的那层虚假的东西,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
孜孜矻矻(kūkū):意思是勤勉不懈的样子。
那么第一段翻译成人话就是:现代社会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期望,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我却不想过早选择,我想学习卡尔维诺笔下“树上的男爵”的生活方式,坚守某种原则。
第四段翻译成人话就是:对“自我”的塑造是一个与家庭社会互动的过程,需要通过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假如我们不假思索地批判传统的家庭和社会观念,又没能建立起新的价值体系来定义自我,那么盲目膨胀的“自我”意识,未尝不会让我们丢失自我。
剩下的几段内容,吐槽君就不一一分析了,请大家自行翻译,别问,问就是因为懒。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用正常的白话来写,根本不会影响到本文思想内容上的表达。考生在文中堆砌了大量晦涩的术语、概念,还硬生生塞进了近10名哲学家、作家的名字,难道就是为了凑足800字?
显然不是,看得出这是一个博览群书,知识面极其宽广的学生,正所谓“肚里有货,下笔不慌”,否则也不敢在高考这样重大的考试中“炫技”。
如文中那句“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浪潮之巅”,“沉锚”,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让人顿觉高大上,至于到底是啥意思?不重要,要的就是这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是不是像极了学生时代的自己?读了几本书,知道了一些名词术语,就要马上引用到自己的文章里,也不管是不是合适,有没有必要。
“关键”不叫“关键”,要叫“肯綮”;“清除”不叫“清除”,要叫“祓除”;“起源”不叫“起源”,要叫“滥觞”。
至于引用名人还是要引用的,不然还叫什么应试作文呢?只不过什么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早就烂大街了,庄子、陶潜、苏轼如今也不时兴了,只有像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这些西方哲学史上的大佬才能体现我的博学多才。
《神雕侠侣》中,杨过断臂后偶遇神雕,至独孤求败的“剑冢”中,发现三柄长剑:分别是“凌厉刚猛,无坚不摧”的紫薇软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玄铁重剑以及一柄轻飘飘平平无奇的木剑。
杨过天资过人,所学武功也极为庞杂,但杂而不精,一直未能融汇贯通,直到此刻,方才领悟到:真正的高手,并不需要多么繁复花哨的招式,只需简单几招就可击败敌手。
写文章也是如此,苏轼曾写道:凡文字,少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大凡名家,语言都很平实质朴,白居易的例子就不用多说了,下面请看一位网友对《生活在树上》第一段的改写:
像海德格尔所说的,现代人最常见的困惑是,传统已经不行了,所以没根;可是要说自由自在呢,还能上天不成?像这样又不接地气,又不能随便浪,该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住树上。
是不是感觉好多了,语言简明晓畅,还不乏诙谐幽默,比之原文第一句就直接劝退读者强太多了。
最重要的是,这位网友就是武汉大学的外国哲学副教授周玄毅。谁说研究哲学的就不会好好说话?
当然,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写文章,很多学者作家也都是通过长期的磨炼,才写得一手好文章,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普通文章,简单易懂;—— 装逼文章,堆砌词藻;—— 牛逼文章,返璞归真。
对广大学生而言,在没有足够生命体验的情况下,要求他们写出立意多么高深,思想多么深刻的作文是不现实的,那么写好作文的唯一途径就是在语言形式上玩花样了。
所以,一个高中生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一个成年人,尤其是一个有着二十年高考作文阅卷经验的老师对这种文风和表达的赞赏就值得商榷了。
我们来看看陈建新对此文的点评:
“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具备”。
不可否认,晦涩是真晦涩,但是思维深刻是认真的吗?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观念,坚守值得坚守的东西。
至于说“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是不是这样,只有考生自己心里清楚,旁人是无从揣测的。
最看不懂的当属文末这句“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不是一般高中生能做到的,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这就很耐人寻味了,既然认为晦涩,也不希望其他学生效仿,却给了满分还高调公开,这到底是什么谜之操作?
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一篇满分作文会对学生起到多大的示范作用?答案不言而喻。
都说“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更何况是满分60分的高考作文,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中,试问谁不想一马当先,率先冲线呢?而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显然给了他们足够的底气,原来归根结底一切都是套路,那只要套路玩得好,作文满分就不是梦啊。
于是,近些年市面上出现了不少高考满分作文辅导书,随便打开一个购物网站,都能搜到一大堆。
各种类型的高考满分作文辅导书,总有一款适合你。
而这些花花绿绿的封面上,无一不印着“阅卷组长揭秘”的字样,这就无形中给学生和家长们一个信号:我们不是一般的高考作文辅导书,我们是高考阅卷组钦定的。
诚然,我们不能因此就指责出版社利欲熏心,他们也只是顺应潮流,满足当下的市场需求。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些在幕后“推动潮流”的人。
有细心的网友扒出了浙江2019年满分作文,叫做《书写自我的生活》。
吊诡的是,《书写自我的生活》的文风和《在树上生活》极其相似,引用、结构、用词、深度等等,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双胞胎。
更吊诡的是,《书写自我的生活》和《在树上生活》全部出自一个人之手,就是《高考作文实战实训》的作者陈建新。
看到这里是不是恍然大悟?敢情这就是在批量生产满分作文啊!
所谓的“满分作文”,你以为的好文章,其实并不见得有多么好,很可能只是迎合了阅卷老师的口味。
所以高考满分作文,看看就好。
关注以剧之名,网络热点,看剧吃瓜,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