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经常会有茶客问到我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公道杯倒茶?......一壶敬茶中可不可以省略掉这个部分?
其实无可厚非这一敬茶礼仪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壶茶,如果直接倒进杯子,先倒出来的茶淡,后倒出来的茶浓。
使用公道杯倒茶,就是为了均匀茶汤,避免每个人喝到的滋味不一样。“公道”一词很形象地表达了对客人的尊重。
在客人比较多的情况下,往往一泡茶汤不够分给每位茶客,可以将两泡茶汤混合在一个公道杯里,再给客人斟茶。在选择公道杯时,可选择能装两壶的茶汤的大公道杯。
同时,大部分茶道具都是不适合直接倒入杯中的,茶水容易溢出杯外不雅观。
敬茶时需要注意的五个小细节:
1.倒茶前先把公道杯底擦干。
在泡茶时,各种茶具的底部很容易沾湿,尤其在湿泡法时,用公道杯给客人倒茶,底部容易滴水,给人不干净的感觉。
给客人倒茶前,先把公道杯在茶巾上“蘸”一下,避免底部滴水。其实,使用其他茶具也一样,比如把茶杯递给客人时,也要先把杯底在茶巾上“蘸”一下,保证客人在使用杯子时是干爽的。
斟茶时如果不小心把茶水洒在外面,要及时用茶巾擦干,避免给客人造成麻烦。
2.放低高度给客人倒茶。
泡茶时讲究“高冲低斟”,意思是冲茶时需要悬壶高冲,用公道杯给客人斟茶时需要放低,这是为什么呢?
从茶汤口感的角度考虑,高冲意在激发茶香,而低斟则是为了避免香气散失太多。
从对客人的关怀考虑,低斟使人感受到更加恭敬,还可以防止茶汤溅出,倒茶的手势更加优雅,让主客双方都感到舒适愉悦。
倒茶时公道杯的杯口尽量靠近杯子,以不会溅出茶汤的高度为宜。
3.倒入合适茶汤。
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茶礼仪是中华礼仪的一个缩影,茶只倒七分满已经成为茶人的共识,这样最主要考虑的是要方便客人喝茶:
杯子不会太烫,方便拿起; 茶汤适量,不容易洒出来;茶量便于客人小口慢品。
4.倒茶时注意不能“越物”。
茶桌比较大或者喝茶的客人比较多时,注意倒茶时不可“越物”。所谓“越物”,即手从其他茶具上方越过,这样不仅容易失手碰倒茶具、衣袖沾湿,也给人不协调不美观的视觉感受。
5.把握好时间给客人续杯。
一个合格的茶主人,在跟大家聊天之时,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要随时注意客人的喝茶的节奏和感受。
当观察到客人的杯子空了之后,要尽快续上;当观察到客人杯子里的茶一直没动,就要观察一下客人是否身体不适,或是泡的茶不合客人胃口。
借茶修为,习茶人最大的收获就是修得一颗为人着想的心,每一次敬茶都是主客直接无声的交流,一碗茶,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能量与期盼; 以茶养德,茶由外在色香味形韵的吸引,再到内在精行俭德的感召,茶于这个时代而言已是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