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赵赵是我5年前无意间发现并一直关注的博主。
喜欢她对服装、对生活的解读。
后来她开起了自己的店铺,我也成为了她众多客户中的一位。
不过,我们从未单独交谈过。
02
去年,我私信她,想随口问问几年前买的一条项链能不能修复。赵赵非常认真耐心地回复了我,但因为无法修补,她很快就说把自留的一条新项链寄给我。
整个聊天过程中,丝毫没有买家和卖家对话的感觉,倒更像是许久未见的朋友,对她的好感继续蹭蹭上升。细节上的用心,最能打动人。
终于,在今年9月的一个周末,我们见面了。
不仅有赵赵,还有她可爱的宝贝、给她拍好看照片的丈夫万律师。
“我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才会决定辞职离开家乡来北京读书。”
很多人,总会好奇我为什么放下喜欢的工作去读书、留北京。但很少有人是这样温和地对我提出这个问题。那天下午,赵赵也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与我分享,好的,坏的。
我不禁有些感动,也开始反思。花了很长时间,我才开始慢慢承认、直面自己的情绪。
想要成长、变好,固然是每个人的梦想。但过去,总有些地方是似乎为了要证明什么。
然后呢,我走进了一个误区,以为所有的事做到了,做好了,问题就都解决了。
我对赵赵说,自己甚至一度出现了社交恐惧症,害怕与别人近距离交谈。很少对人提及这一点,但在她面前,我脱口而出,也并不觉得有任何的拘束。
接纳自己的不足和情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03
Susie老师也曾问我:为什么达成目标后,你是松一口气,会觉得反而并没有那么快乐?
起初的几次,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生理反应代表着什么。
直到今年,我才开始真正向内探索:或许因为没有长期的价值目标,所以每完成一个短期的任务,会觉得松一口气。更重要的是,一些真的不知道为了什么的事情也许只为了证明而做,做到了就觉得ok了,可以停了。
从来没有人真正强迫你去做什么。我也认为自己选择的事情都是自己想去做的,但那个想,究竟是真正发自内心为自己的,还是因为在乎他人评价而做的?
就好像赵赵那天很坦然与我分享的博主之路,也曾陷入过误区,会为了穿搭而穿搭,为了衣服而衣服。然后呢,会很困惑地问自己:“我究竟在做什么?”
我们总习惯性地归因给外界,尤其是收到负面反馈的时候。而反射到自己身上时,就会变成同样是以外界的动态来衡量自己。当然,我们也越发清楚地知道,那些所谓的在乎、好坏,都不是为了别人,我做到了又或者没做到,也不会为他人。
没有人不在意他人目光,但如果被它困扰,不要急着责怪自己,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去努力,去改变,去做所有想做的一切,只是记得告诉自己:这一切只因自己而起。做一个真正快乐的奋斗者。
那天晚上回到家,收到了赵赵的短信:
我也很有幸认识她,成为了朋友。
真实,有心。
我们说好了,继续,文字相见。
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美好可以共享给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