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按照作者杨多杰先生的观点来看,茶,起源自先秦,茶文化则发端于唐代。
而要说到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便不得不提到《茶经》这本书了。
《茶经》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第一部关于茶学的专著。
先人陆羽便是由于著出了《茶经》一书而被世人尊称为茶圣。
陆羽创造出了《茶经》,《茶经》又成就了茶圣。
他们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关系。
《茶经》成书于唐代,所使用的语言自然是古汉语。古汉语要比如今使用的白话文更复杂,语法、句式、字意,都与如今的语言习惯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茶经》是不太好理解的,虽然它只有短短七千来字,但读起来却比许多七十万字的小说要难懂得多的多。
于是,解读《茶经》的书籍便应运而生了。
杨多杰先生的《茶经新读》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我要怒赞一下《茶经新读》这本书,出版社在书封里赠送了一个配套的小册子,是《茶经》的朗诵版,全文无删减,虽然很遗憾文章中的字词没有注释与注解,但是偏僻字上面都有着拼音标注。
当你在《茶经》中有看不明白的地方,随时可以翻看杨多杰先生的《茶经新读》,可以说是非常方便了。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说道:只要有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出——茶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了。
但是,最日常的东西往往就是最被人们所忽略的东西。
喝茶谁不会呢?但是会喝茶、喝好茶就有点难度了。
会喝茶、好喝茶、喝好茶这三种说法之间看起来只有一个字的差异,但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差别。
非要形容的话,大抵就是人们所说的讲究与将就之间的差距了。
杨多杰先生的《茶经新读》干货多多,读完这本书我涨了不少知识,比如所谓的“三陈"工艺,就是指用年份陈茶,配以正宗新会陈皮原料,两者结合再加以时间陈化。
比如并不是所有碎茶都配叫作高碎,也并不是所有高碎都是劣质茶,高末与茶土才是。
比如不要听信传言,盲目追求高山茶、氨酚比、全手陶瓷茶壶等物品,这些都是商家宣传的噱头。
比如……
通常来说新手泡茶建议使用安全比例的配方,稳妥为先,在保证了不难喝的情况下再根据个人的喜好酌情适量增添亦或是减少茶量,最后熟能生巧,泡出自己满意的茶。
PS:泡茶的安全比例、审评比例和日常比例分别是1.5g茶叶:100ml水、3g茶叶:150ml水及1g茶叶:30ml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