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网络
他/她已经如此功成名就了,为何还要自杀?
为何我们会将“出名”与幸福感划上等号?又是什么原因,令这些外人眼里的人上人选择自杀谢世呢?
他拥有名声与财富,却突然自杀谢世
2018年6月8日,61岁的安东尼·波登自杀了。在他生命的终点,很多人第一次认识了他。
他是大洋彼岸的电视名人,活在人们对“完美生活”的想象之中——名厨、美食主持人、畅销书作家,每一个都是令普通人艳羡的头衔。
名声还是其次,波登最让人羡慕的应该是他的工作。一年365天,他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世界各地进行“美食探险”。
《波登不设限》、《波登:未知之旅》,每个冠有他名字的美食电视纪录片都有不错的收视。
旅行、美食,深入大街小巷,与当地人把酒言欢,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工作了。
安东尼·波登与奥巴马在越南河内的一家小吃店用餐,两人吃了烤猪肉米线、炸春卷和啤酒,共消费6美元。
波登自杀新闻刚爆出的那刻,很多人表示震惊、不相信。
一个说着“打赤脚、脚缝里有沙子的时候吃什么都特别赞”的人怎么可能会这样走呢?一个说着“西方人唾弃的汉堡最好吃”的人怎么会走呢?
波登曾说快乐很简单,像法国人一样,点一杯咖啡、一个火腿三明治,坐在椅子上,看着街上的一切……可他还是离开了,在“快乐很简单”的法国离开了,在他钟爱的节目拍摄进程中离开了。
所有人们想象的光鲜与幸福,在6月8号发现他离世的早晨,像流向水面的水泡一样,破裂了。
40岁前的安东尼·波登是个“坏小子”,成天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他对此也从不避讳。
2000年,44岁的他因作品《厨室机密》登上纽约畅销书榜,一夕成名。不久便有电视制作方来邀请他主持环球旅行美食节目:“由我们出钱,让你去世界上你没有去过的地方看看。”
从那以后,旅行成为了安东尼·波登生活的重心。成名后的他戒掉了早年的坏习惯,保留了直言不讳的个性,对于食物,无论批评还是赞美,他从不吝惜语言。
他说要做一个旅行者,而非观光客,所以他在节目中经常与当地人打成一片,用他们的方式享受美食。
他尊重每个地域的饮食习惯,再“奇特”的食物也会毫不犹豫地吞下,包括冰岛腐烂的鲨鱼胆。
人人都是孤独的“卡西莫多”
看过波登节目的观众很多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俘获。他幽默风趣、乐于交友、平等待人,在他的世界里,食物与人都没有阶级之分。
他拒绝在社交媒体上用食物照片吸引粉丝,“这等于暗示别人说他们吃东西的品位很糟糕,而你吃的东西很有趣。”
他盛赞南美移民为美国做出的贡献,说没有他们就没有美国的餐饮业。他在节目中言辞辛辣地自嘲:“白人应该在世界另一端,介绍贫困国家的美食而闻名吗?”
也不难理解大众为何听闻波登死讯后会诧异不解,在镜头里他是那样自在地享受美食,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欢迎,他到底还缺什么呢?这也是波登自己生前的困惑。
在2016年录制《未知之旅》探访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过程中,波登觉得自己需要找一个心理医生聊天——
——“你为什么来这里?”
——“我想开心,我应该更开心一点。”
《未知之旅》中波登与心理医生对话
“我觉得自己就像《巴黎圣母院》里驼背的卡西莫多,如果他睡在酒店套房的高支高密的床单上,那他就是我。我是个怪胎,我很孤独。”
波登向心理医生坦陈,看着阿根廷街头的小丑嘉年华队伍他感到害怕,看着大家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他感到恐惧。
食物有时也会让他抑郁,比如在机场买一个汉堡,如果那个汉堡并不好吃,他会为此抑郁了很久。
可他应该开心啊,他做着全世界人最羡慕的工作,为什么不能更开心呢?
他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自恋型人格障碍,他写书、做节目是因为觉得会有人喜欢自己,可一个理智的人会自认为别人都喜欢自己吗?
如果你在某个弹幕网站上收看这期节目,节目末尾屏幕上会飘过一句弹幕:“大爷你太不知足了。”
就在安东尼·波登自杀前三天,美国时装设计师凯特·丝蓓(Kate Spade)也同样用自杀的方式告别人世。
凯特·丝蓓是与她同名的轻奢时尚名牌的创始人,旗下挎包、服装等非常受年轻女性的欢迎。
此前表现女性时尚、独立的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的女主角瑞秋·布罗斯纳安正是凯特·丝蓓的侄女。
以上种种符号累加一起,丝蓓成为年轻女孩快乐与幸福的代言人。
然而纽约时间6月5日上午,凯特·丝蓓在家中自杀身亡,留下一张给13岁女儿的纸条:“这与你无关,不要内疚,问你的爸爸。”
美国时装设计师凯特·丝蓓(Kate Spade)
和安东尼·波登一样,凯特·丝蓓的死依然和安东尼·波登一样令大众困惑,新闻在网上传开后,有人留言道:“天啊,这世界上还有幸福快乐的人吗?”
丝蓓的姐姐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她的死并非难以预料,丝蓓此前已有抑郁倾向,但她不敢去看医生,担心自己生病会影响Kate Spade的品牌形象。
丝蓓到底因为什么而抑郁焦躁我们只能依靠猜测,也许是因为维持形象的压力,也许是因为人际关系失衡,在光鲜的外表之下,她的心……
为什么名人自杀,我们会格外“困惑”?
听闻安东尼·波登和凯特·丝蓓这样的名人自杀,大众总是更格外震惊、叹惋。
震惊的首要原因跟他们塑造的形象有关,他们是“贩卖快乐”的名人,是大众生活的偶像,一个象征着自由和探险,一个代表着美丽与快乐,“快乐的人”怎么可能会自杀呢?
而在了解他们自杀的原因之后,还是有人无法理解,他们已经拥有了大部分人所不能拥有的财富和生活,为什么还不知足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也许我们要先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拥有了财富和高人一等的生活,就一定会活得有尊严、会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会问出“富有的人为何不知足”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因为内心已经拥有了一个前提假设,尊严和内心的充实的优先程度次于物质,物质富足实现以后,人就应该知足了。
对名人自杀的不解,其实隐含着社会对成名的渴望和想象,而对成名的渴求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社会。正如阿兰·德波顿在《新闻的骚动》中所说的:
如果一个社会里,尊严和善待只是极少数人的专享,想要出人头地的欲望就愈加强烈。……一个社会里如果人人都渴望成名,那么必有更加本质的原因,使得普通人无法获得必要尊重,以满足人类对尊严的自然渴望。就现代世界对名人的沉迷而言,与其说我们所处的时代太过肤浅,不如说是太过残酷。
我们好像正处在一个人人都想成名的社会,在网红经济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络上博取关注度。
身处幕后的企业家纷纷走向台前,通过包装自己来打造品牌知名度;网络平台的发展诞生了各种类型的博主、播客,他们需要赢得更多的粉丝关注来获取利益。成名是为了获益,获益是为了过上物质富足的生活,那么物质富足之后呢?
人们总是批判现代社会的肤浅,但换个角度想一想,所有人都在追求成名和物质,也许正是因为,相比其他获得尊严、心灵富足生活的方式,成名和物质是最容易下定决心去追求的。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测试题,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在“恋人”“暴富”之间做选择,你会怎么选?
大多数人会嘻嘻哈哈地选择“暴富”。
这种选择的倾向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感情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分配的残酷现实,如果你无法达到一定的物质条件,会很难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有尊严的基础是拥有维持生活的基础物质保障,包括食物、住处等,从而获得最基础的安全感。
然而飞涨的物价、高企的房价总是成为搅乱人们心绪的本因,有多少夫妻为了房产户主署名闹得不可开交?
有尊严的生活需要稳定可靠的人际关系,然而身处陌生的大都市中,是赚钱容易还是找到知己容易呢?
有尊严的生活需要一份可以实现成就感的工作,但不同的工作在物质上真正平等吗?
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早已不是新鲜论断,我们都知道名声和物质堆积起来的幸福是等待被戳破的泡沫,然而这些泡沫依然在现代社会的滤镜下反射着虚假但耀眼的光芒,无数人为之妥协,甚至不断下调尊严的底线。
可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来说,他们有更好的选择吗?
《未知之旅·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心理医生与安东尼·波登在对话中。
某些人可能对有尊严的生活有更高的要求。
就像安东尼·波登,他追求平等与和平,可在亲眼目睹世界各地的真实面目之后,他是否也对人性失去了希冀呢?
关于死亡,他曾经这样说:“当我过世时,我确定不会为了错过享乐机会而后悔。我的遗憾会像是让人们痛苦、让人们失望、资产被浪费、优势被糟蹋。”
安东尼·波登和凯特·丝蓓在挣扎的过程中放弃了,人们不愿相信他们努力效仿的偶像就这样放弃了人生。
也有更理性的人在讨论,他们提倡的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去追求。只是,当社会与我们追求的价值无法恰合之时,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着?
在《未知之旅·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半部分,心理医生对安东尼·波登说:“好在你现在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哪里出错,你要思考哪些是你能够改变,哪些是你不能改变的。”
安东尼·波登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