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究竟有意义吗?
这问题,像个甩不掉的影子,无数人在人生的某一时刻,与之狭路相逢,我也未能例外。
往昔的日子里,我在黑暗中徘徊,四处探寻,满心痛苦。那些迷茫无措的时光,像是大雾弥漫的海面,看不到灯塔,寻不到彼岸,可即便毫无结果,我仍割舍不下对它的思索,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执拗地想要揭开这谜团。
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倘若能参透人究竟为何而活,我虽不至于真的甘愿傍晚就赴死,可人生必然会变得通透敞亮,满是愉悦。
我一头扎进诸多哲人、伟人的著作里,本以为能在字里行间寻得答案,可人生的意义,就像一个捉摸不定的精灵,在不同人的笔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模样。叔本华说人生是一团欲火,得不到时满心痛苦,得到了又只剩无聊,人生就像钟摆,在这两极之间晃荡,一派悲观。我读着,心里满是抗拒,这说法太过灰暗,我实在难以苟同。托克维尔则讲,人生的意义在于尽义务,是一条必须坚定走到底的路;泰戈尔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服务他人。这些观点,在我看来,承载的感受太过沉重,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前行,我实在不喜欢,也无法赞同。
那些迷茫找不到方向的时刻,总会有个人闯进我的脑海。王阳明先生站在一丛竹子前,目光紧紧锁住竹子,长久地出神,试图从那翠绿的竹影里,挖掘出生命的真谛。先生格竹好些日子,一无所获,可就在懊恼至极的某一天,却突然恍然大悟:格物不过是表象,格心才是内里啊!
那段陪读时光,我住在中南世纪城小区。虽说没像阳明先生那般,对着小区里的竹子发呆,但内心深处,始终在琢磨这个问题。常常一个人在小区踱步,有一天,脑子里猛地冒出一句话:人生本没有意义,但追寻意义的过程是有意义的。起初,这句话总在我脑海里打转,可它就像一句空洞的标语,反复念叨,却难以领会真意,恰似阳明先生多日格竹却毫无所获。
我一遍又一遍思索,追寻意义的过程到底是什么?反复“格”着这句话。一开始,只觉得它听起来高深,却又缥缈得很,看似有指导作用,实则不切实际,就像一条滑溜溜的泥鳅,明明近在眼前,伸手去抓,却怎么也抓不住。
直到有一回,我独自走到花坛前,望着眼前的花花草草,像是被一道灵光击中,瞬间领悟。阳明先生的心学,讲究探究事物,更注重内心的收获。那么追求意义的过程,不就该从生活里去找吗?
想起小时候,听老人们常说:“人这辈子没什么意思,混世虫,过一天算一日,有什么意思呢?饭前两杯酒,开心不得了,饭后一袋烟,快活似神仙。”当时只当是寻常闲话,如今细细琢磨,这些质朴的话语里,既有叔本华式的悲观,却又藏着不甘被悲观束缚的积极劲儿。他们在努力寻找突破悲观的法子,虽说受学识、眼界所限,追求的范围有些狭隘,可这份积极追寻生活意义的勇气,实在令人钦佩。
往深里看,他们的烟酒,便是突破的方式。要是把这种突破放大,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内心渴望的地方,设立一个个阶段性目标,再努力去实现,达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说白了,就是不断设立小目标,不断收获价值与快乐,这可不就是追寻意义的过程吗?当一个个目标实现,价值感和成就感满满当当,物质、快乐与价值也就随之而来。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里,人渺小得如同尘埃,短暂的人生,或许本没有意义。可要是我们自己赋予它意义,人生不就有了意义吗?在自我设定目标的驱使下,不断提升自己,还能惠及他人,推动社会进步,个人意义与社会意义便能完美融合。
人活着有意义吗?我终于有了自己笃定的思考。马斯洛理论提到,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生活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成这一点,但朝着自己设立的目标奋力奔跑时,内心是愉悦且充实的。万一实现了目标呢?那自然要去寻找下一个目标,如此,快乐便能接连不断。就算没实现,在靠近目标的过程里,也能收获满满,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当然,每个人对人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人生的意义自然是多元的。有人看重亲情、爱情,有人热衷于丰富的体验,还有人偏爱对世界的观察与理解。每个人的人生独一无二,人生的意义也因人而异,或许本就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在中南的日子里,这番思索,就像为我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心学之路。快哉!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