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出于1940年农历9月25日,明年将迎来八十大寿。对老人家的五个子女而言,这绝对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家庭大事。
老妈不怎么在意,再三表达了“不过生”“不做寿”的想法。
我排行老四,兄弟三个中年纪最小,怎么给老妈庆贺八十周岁生日,显然是大哥二哥和姐姐应当考虑和定夺的问题,我和小妹只需听令而行。
我能为老妈八十大寿做点什么?昨晚入睡前,突然想到这个问题。
带老妈去旅游?是个好主意。老人家不止一次提及想去成都,说那里有她多年未见的亲戚,还有一位身为着名科学家的高中同学。生日前后带她到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老妈一定会很高兴。
买几身好看的衣裳?也可以考虑。老妈思想比较新潮,喜欢穿款式新颖、颜色艳丽的衣裳。不过给老妈买衣裳这事似乎不用我操心,老婆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
回去陪伴几天?这个可以有也必须有。已经想好了,老妈生日前后,只要单位没有十万火急的事儿,一定请假回去陪陪老妈。前两天,有位老兄在我那篇题为《别让父母在我们面前变得小心翼翼》的文章后面留言:“妈在家在,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到了且行且珍惜的年龄段。”深以为然。
上面这些,该做能做也一定会做到。除此之外,作为老人家最疼爱最信赖也最引以为傲的幺儿,我还能再为老母亲做点什么更有纪念意义的事情?
思来想去,似乎只有一件:写一本书,一本专门写给母亲的书,一本公开发行的书,一本可以做为家史代代相传的书。
写书或叫写文章并非我的本职,亦非什么强项,业余爱好而已。但倾情倾力为母亲写一本有情感有温度的书,我有这个底气。
且不谈2012年出版的个人文集《渝人心语》,也不说2016年出版的乡土题材长篇小说《越过那道山梁》,更不提2018年出版的军改题材长篇小说《九如巷》,单是这些我写的那些关于母亲的散文和随笔,就足以撑起一本不少于30万字的文集。
粗略统计了一下,记录母亲引领鼓励我在部队成长经历的《那些从未对妈妈说过的心里话》83篇11.9万字,记录母亲生平大事小情和生活点滴的《老妈在沈阳》113篇18.5万字,其他还有一些关于母亲的零散文字,基础已经具备,只要用心打磨润色和精心设计编排,相信能够出一本母亲专属的好书。
从今日起,开始修改相关文章,开始琢磨书名和架构。也请有专长、有兴趣的文友战友和朋友多提宝贵意见,我一定虚心接受、认真借鉴,用儿子的一颗拳拳孝心,用一本书的名义,向我那苦命却又坚强乐观的老母亲致敬。
感恩母亲。
感谢大家。
2019年12月30日晨于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