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二人合伙开了一个服装店,经营效果不错,所以很快开了同样规模的分店。
没想到的是,开分店并是不只是同样模式的复制,两家店经营起来需要更多的精力,要处理更多的事情。
经过辛苦的努力,最终两个店亏损过于严重,不得不关门大吉。
两个人经过商量,每人分得了一家店,各自处理。
甲的想法是,当务之急是想办法回笼资金,尽快把自己的损失钱弥补回来。
因此,他开始转让,不惜夸大其词。所以,很快就把店转让出去了。然而,接手人因为事先没做足功课,也经营不善,导致亏损,他非常痛恨甲事先没有提前告知全部事实。
乙的想法是,亏损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有能力的人一定会把店盘活。因此,他也开始转让,但是发心与甲不同,虽然有意向接手的人不少,经过他筛选,还是一一拒绝了。
因为他设身处地的经历过亏损,各种方法也都尝试了,接手的人能不能盘活店他一听便知,他不想让别人重蹈覆辙。所以,他一直在找一个有能力、有方法的人。
直到丙的出现。丙的想法是,给乙提供资金支持,入股服装店,继续让乙经营。
对于乙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但是乙还是一五一十的说明了当前的情况和以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丙说:“我是听一个朋友谈起的你,他曾想接手店面,但你觉得他会亏钱,就拒绝了他。我这个朋友说你人品可靠,为人正直。我是真心想与你合作!”
经过两人长时间的商讨,他们寻找到了一条创造性的经营方法,不但能盘活店面,还能创造更多的利润。最后两个人合作的非常愉快。
做同样的一件事,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为什么?
表面上是每个人的方法不同、资源不同、能力不同,才导致的结果不同。但是,这并不是根本原因。
因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动用什么资源,应用什么能力,这些取决于决策者的发心。
如果发心仅仅是为了赚钱,那么就算能得到短暂的收益,也是不能长久的。
只有发心是“利他”的、有益于别人的,才是长久的。
有的人会说,光“利他”了,那么,我们自己呢?
其实,“利他”与“利己”是统一的,你的出发点是利他,这并不影响你把利己的目的包含进来。况且,人性都是自私的,利己是很正常的,不涉及道德问题。
《道德经》说: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为你以利他为目的,反而利益不会离你而去。
你的发心是利他的,那么,你接下来的一系列行动肯定都是“双赢”的,而不会是损人利己。这一点是关键,并且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这是潜意识行为。
所以,当你把“利他”观念成为你的潜意识,你的发心自然就是以“利他”为出发点。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好的,是“双赢”或者“多赢”的。
这就是成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