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今晚上看的文章,说得不错,摘录下来共勉
有天孩子的英语作业又被罚抄单词,我问为什么,孩子说因为他们上课一直在吵吵,老师就罚加倍抄单词,由 8 次变成了 16 次。他觉得不公又说不出理由,只嘴上念叨着不公平,我要转学。
我问他:就为这点儿小事转学,万一转过去的老师也这样呢?
说真的,把写作业当惩罚的老师太多,我根本不对下一个抱有希望。在他们的眼里,罚抄写既不浪费时间,还能学会写字,把错误变成有利的结果,多好。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不到三岁的孩子做错事,被他爹罚再也不许吃糖,孩子哭得哇啦哇啦的。我和他爹商量:如果你开车闯了红灯,警察过来说我要罚你今天不许吃糖,你会认为警察是个逗比吧?如果警察说不仅今天不能吃,以后永远都不能吃,你会不会怀疑他精神不太正常?
罚扣分能被司机接受,是因为交规在违章与罚款之间建立起强制性联系,由国家权力机关强制保证实施,法律规定大家必须遵守,这个约束力是一视同仁、公平的,有了交规的约束,罚扣分就显得合乎情理,扣多少分也是根据违章的严重程度规定的,不服还可以申诉。
可教育不一样。
首先,施教者既是惩罚的规定者,又是惩罚的实施和监督者。也就是说我想怎么罚就怎么罚,你不仅必须接受,还不许有异议。
其次,在错误与写字之间建立起的强制性联系是拿孩子最在乎或最害怕的东西来罚他,成了「知道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偏不让你如意」,有发泄的嫌疑。
这种单方面施压却又难以估量度的惩罚,在某些情况下的确管用,但用得次数多了,以及罚得太重时孩子未必会心服口服,只不过迫于威胁暂时低头。即便明知道是自己错,也会抱着「我已经被罚还想怎样?」的态度,搞不好发展成死猪不怕开水烫。
有时我们在气头上随口说出的惩罚,并非经过考量后的决定的,惩罚有效,要看怎么罚,有效的惩罚符合两个原则:
1.与所犯错误有逻辑上的联系;2.适度。
举个例子,有一次孩子在外面玩到不肯回家,我们罚他禁足一周。整整 7 天放学后他老老实实蹲在家里,看书看动画片玩玩具,自由支配被关在家的这段时间。
他接受的惩罚是:
没遵守回家的时间,所以取消了下一次出去玩的资格。
而不是:
没遵守回家的时间,所以被罚写字。
或者没遵守回家的时间,所以既不能出去玩,还要写字。
这个惩罚很清楚,我们不是要让他写字,也不是不让他出去玩,而是要遵守约定的时间,该回家没回那就待在家里好了,一天换一周。后来他偶尔还不按时回家,但再也没有晚得过分。
与错误有关的惩罚更容易被孩子接受;适度,是为了让孩子关注错误本身,而不是施加痛苦。打架、迟到、不守纪律统统罚写作业,写作业与错误并没有联系,正面作用不大,负面作用倒很明显,反而让孩子讨厌作业。一方面希望孩子爱写、主动去写,一方面又拿写当作惩罚,不是很矛盾吗?
我不赞成打孩子,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打,特别容易让孩子忽略改正错误,转而去关注自己挨揍的屁股,屁股的疼是实实在在的,不去想它不可能,孩子会认为已经为错误支付了代价,但其实错误并没有被纠正,它只是被屁股的痛挤掉了。
纪律的错就罚和纪律相关的,总罚加倍抄写没道理,别小瞧孩子,他们虽然嘴里说不出,但心里自会有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