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看过一句话,一直都记得——“你看过的书,经历过的事,可能很多细枝末节你都忘了,到最后剩下的那点东西,沉淀在你的骨子里的东西,就成你了的素质。”
最近在看的徐微也说,“看书、看电影以及人生经历都是一样的,很难讲我今天写出的这个文字在我过去的人生的哪一段事儿对它有帮助。你看过这些书之后,经历过这些事情之后它会沉淀下来,在你的思想当中沉淀下来,成为你自己的素质的一部分,然后形成你的世界观的一部分,让它能够表达出来。”
我很认同这个观点,也一直鞭策自己多读书。我喜欢晚上睡觉前捧着Kindle看别人推荐书单里的经典书籍,也喜欢把微信公众号里的好文章收藏,习惯把在网上或路上看到的一段好的文字、一句好的广告语截屏保存......可网络时代,信息量太大,纵然我看到的接触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这些知识碎片也能把我淹没。在某个瞬间,生活中的经历和曾经看过的某一篇文章中的某段话对焦,可苦于当时却没有记录,也不记得在哪里看的,四处搜寻无果——这是常出现的情况,所以一直都觉得做记录还是很有必要的。可往往很多时候,都是三分钟热度把脑袋烧热,那三分钟之内 各种情绪涌上来,好像有好多话要写,好多感情要抒发。可是等酝酿期过后,就开始犹豫:别人看到会不会觉得很矫情啊?会不会写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呀?又或者即便是动笔了,写着写着 心里那团火就灭了,就开始质疑,好像也就那样吧,像流水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啊......其实 种种理由归结于两点,也无非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和文笔的不自信,还有一拖再拖 迟迟下不了笔的惰性。看文是一回事,写文又是另一回事。相比于看书这种相对舒适的“输入”,把所见所想经过思考内化再转化成文的“输出”要难的多了!
在一篇介绍读书方法论的文章《读书没有用,是你方法用错了》中看过一句话,“读书的稳定收获源自于定期输出。输出加强了对于知识的整理和理解,没有输出,很多书都白读了。输出的方式多种多样:和朋友谈及最近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观点,在复述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思考,养成随时记录感悟的习惯,如果这本书是生活 工作相关的题材 那就立即运用于工作生活中......一定要将凌乱的知识排列整齐,将知识运用起来,改变你的生活。” 我每次读书 都是在闲散的状态下,只在某些精彩的片段会多读一会儿 多想一下,标注出精辟的段落和句子。书看完以后 会有短期的震撼回响,可过段时间 就只剩下“书还不错”一个笼统的印象和模糊的几个精彩片段。我也知道这种读书状态不对,可是仍然是看过就过了,一直没有逼着自己下笔整理,让它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可我作为一个边缘文案 也算半个文字工作者,这原本就是我所做的事啊!
嗯!我决定继续做一个生活的记录者,在简书为自己搭起一个小窝!
「一周遇见」遇见的一些人,一些事,发现的一篇好文、听的好歌、看的电影......闲言碎语,拾起生活里那些闪着光的碎片。
「文字匠心」由于职业原因,我会有意识地在日常读到的文章中锻炼鉴赏力和敏感度,会把那些由眼入心的文字保存下来。但及时整理的话,它们也只是碎片,待到灵光一现,想要调用时 又不知道在哪里了。那些一见钟情的文字,每天可要好好整理 记录啊!
「读书笔记」看书不能再看过就过了,每本书阅读第2遍的时候开始整理,做读书笔记,改变闷头读书 合上就忘这种效率低下的读书方式,戒掉囫囵吞枣的坏习惯,要让读过的书像吃过的饭一样,内化成为筋骨和血肉!
「小心事」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点滴心事!或美丽,或忧愁,都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好啦!小窝的骨架搭好了,剩下的就是往里面做填充啦!加油!
—— 想要努力变得优秀的嫣然 20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