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万仞,只登一步。
新年差不多过了,我们也抓住假期的尾巴,带着家人一起去了兰溪游埠。这个地方因早茶而出名,被称为“江南第一早茶”,现在基本上一天到晚都很热闹。其实,我去游埠已经去了好多回,每次都有一些不同的发现。而这一次,我们就被游埠的水和埠头吸引了。以下的内容,大部分是来自于桥头所立的石碑上的介绍。
游埠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是钱塘诗路文化带发源地中最为繁华的商埠,据说它有十一处埠头,有的呈半月形,有的呈长方形。这些埠头的功能各异,大的供装卸货物,小的供挑水、洗涤。我们沿溪而走时,发现有些埠头现在还在用,有作码头用的,停靠来往的游船;有作洗涤用的,依然有居民在洗衣洗物的。
兰溪游埠古镇上有五座著名的古桥,它们分别是永济桥、永福桥、永安桥、太平桥和潦溪桥,这些桥梁共同构成了古镇的标志性景观“五马归槽”。
永济桥:这是一座双孔石拱桥,位于游埠镇中心村解放街149号东面,建于清代。桥身中央有一块深雕着“永济桥”字样的石匾,桥栏上的浮雕再现了“蔡状元起造洛阳桥”的传奇故事,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目睹了那一段历史的沧桑。此外,桥墩上的石狮子形态各异,增添了古镇的生动与活力。
永福桥: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梁全部由整块大青石堆砌而成,建于清代。据游埠夏村宗谱记载,这座桥是由一位年仅25岁的夏氏寡妇,用她编织蒲鞋、打制草鞋的微薄收入,倾尽毕生积蓄所建。最初,桥梁被命名为夏氏桥,但因方言谐音误称为柴市桥,最终乡邻们为了纪念她的善行,将其更名为“永福桥”。桥的一边有一面很大的墙,写着一个斗大的“福”字,另一边有座亭(忘记叫什么名了),还有一座高大的“永福楼”,里面有各种早茶茶点,所说有300多种。这座桥目前就是游船的停泊之地,供游客上下的码头。过年了,到处是红色的灯笼,还有一条花船,极为艳丽,非常吸人眼球,桥上站满了许多拍照的游客。
永安桥:这是一座双孔平桥,俗称猪行桥,因宋朝时游埠溪两岸汇集着三缸五坊。两岸往来交通不便,据传有一位贩木的老板和一位卖炭的老板为方便这三缸五坊的生意,集资筹建了一座木桥,名为“朱项桥”。因桥西曾设猪市场,外地人就误叫为“猪行桥”。这座桥是游埠镇的交通干道,到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建成青石双也平桥,长13.50米,宽4.70米,也是承载量最多的一座桥梁。鉴于安全及永字排行,遂更名为“永安桥”。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吸引了众多游客伫足打卡拍照。
太平桥:这座桥建于宋朝,俗称炭市桥,相传朱元璋小时候讨饭时曾在此桥休憩,两手两脚摊开,头顶一根打狗棒,以身形在这里躺成“天”“子”二字,民间亦称此桥为“躺字桥”,从此就留下了“天子足迹”的神秘传说。这座桥重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为斧形桥墩双孔石拱桥。桥墩上置一镇桥石狮子,桥长28.2米,宽4.37米。桥东设有“放生池”。
潦溪桥:位于游埠镇中心村,由章孝友堂家族先祖为了方便孩子们而修建的,寄托了家族对后代子孙的殷切期望。桥头古兰若寺静静地矗立着,听说是《倩女幽魂》故事原型的发源地。
这些古桥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还承载了古镇人民勤劳智慧、质朴无华、善良坚韧的精神风貌,每一座桥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寓意,这些传说故事为游埠古镇增添了几分神秘而迷人的色彩。
最后,附上游埠美食,非常值得一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