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帝的故事,我们还没有文字记载,但是留下了大量的传说。传说似乎可信度并不高,但是其实当我们扒去传说的神秘外衣,还是可以从中看出很多可信度超高的故事的。
我们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那么就先从黄帝说起吧。
那么黄帝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史记》是这样描述他的:“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说黄帝这个人啊,是少典氏(当时的一个大部落首领)的儿子,姓公孙,叫轩辕,黄帝是他取代神农氏之后的称号。他生下来就很灵异(大概像后代帝王们似的,出生的时候有各种灵异事件,大多都是瞎编的),小的时候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懂礼,长大后诚实勤劳,成年后见闻广博。看到没,这是妥妥的男主配置啊!
黄帝所在的时代,是被神农氏统治的时代。神农氏是一个强大的部落,传说神农氏因善于耕作和精通草药而著名。因为善于耕作,所以被称为神农氏,而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中,也能看出神农氏精通草药。在人类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的那个时代,耕作和草药,可以让神农氏的部族比其他部族更强大,经过神农氏首领一代接一代的努力,神农氏以其强大的实力和威望,成为整个华夏的统治者,当时的各部落间,还只是通过相对松散的联盟维持团结,大家公推神农氏的首领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类似于后来的周天子,但不同的是,这些部落只是松散的联盟,联盟首领的执行力全靠自己部落的实力和首领的威望,远不及周天子。
而就算是周天子,后来也出现了王权衰落的局面。因此,当神农氏传到十七世(一说七十氏,可信度基本为零),也就是黄帝所在的时候,就出现了“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的局面,而这时候的黄帝,则潜心训练自己的军队,帮助大哥神农氏去揍那些不老实的小弟。本来小弟们看到大哥神农氏有点不大行了,都想出来跳一下,结果没想到大哥手下有个巨能打的打手黄帝。当几个带头挑事的小弟被黄帝狠狠揍了一顿后,剩下的几个小弟估摸了一下自己的实力,觉得自己也扛不住轩辕几下,于是就都老实了,于是“诸侯咸来宾从”,这个世界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黄帝这样做,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壮大了自己的实力,而且还保全了神农氏的面子。而大哥神农氏也乐得自在,不用出去打打杀杀就可以稳坐大哥宝座,何乐而不为?
但是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九黎部落的蚩尤,山海经里说蚩尤“铜头铁额”,刀枪不入,有八十一个兄弟,个个本领非凡,能征善战。剔除传说夸张的成分,我们可以分析推测,蚩尤的九黎部落善于制造武器,所谓的“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大概是因为蚩尤佩戴盔甲,而他那八十一个兄弟,乃是他臣属的诸多部落。总之,蚩尤的部落能征善战,武器装备精良,人数众多,这是大家公认的。
而在蚩尤的北边,还有一个牛逼的人物,就是炎帝,在这里,有个争议,有史家认为炎帝和神农氏是一个人,有人认为神农氏的首领叫做炎帝,也有人认为炎帝是当时神农氏统治的众多部落中的一个强大部落,在这里就采取第三种看法。
在黄帝内修德政,外事征讨,获得“诸侯咸来宾从”的局面以后,炎帝却不服气,《史记》上说:“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由此可见,炎帝的实力一开始是比黄帝强的,而黄帝是经过修德振兵等一系列猥琐发育之后,才决定讨伐炎帝,就算这样,也是“三战,然后得其志”,这里的三战指的是虚数,意为多次。而且黄帝最后并没有杀掉炎帝,而仅仅是“得其志”。大概因为大家虽然打,但毕竟是兄弟,黄帝也没有下狠手,打服就可以。
后来炎帝和蚩尤又开打了,但是蚩尤太能打,所以炎帝多次战败,炎帝且战且退,最后退到了黄帝的地盘上,并且像黄帝求救。而黄帝和炎帝都是少典氏的孩子,说起来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且蚩尤太生猛,如果灭了炎帝,下一个就是入侵黄帝了。出于各种考量,黄帝决定帮助炎帝对抗蚩尤。
关于这场战争,传说描述的特别精彩:一开始作战,是雨季,适合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的作战习惯,因此,炎黄联军节节败退。蚩尤制作大雾三天三夜,黄帝则命令大臣风后制作指南车,然后依靠指南车冲出浓雾。黄帝又命令大将应龙蓄水,想用此来淹没蚩尤的军队,但是蚩尤也请来风伯雨师,一时风雨大作,这样一来黄帝的军队陷入困境,行动不便,应龙也无法进行蓄水。这时候天女女魃来帮忙,停下大风雨,终于黄帝击破了蚩尤,并且杀掉了蚩尤。
剥去传说中的层层面纱,我们可以了解到。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开始于雨季,而终结于旱季。蚩尤的军队善于在雨季作战,所以战争初期黄帝被打的节节败退,在战争期间,双方均绞尽脑汁,利用自然因素以获得战争的胜利,但是在整个雨季,黄帝并没有占得上风;直到旱季到来,黄帝才转败为胜,并且最终击败蚩尤。
击败蚩尤后,轩辕的威望达到了顶点。诸侯便尊轩辕为天子,号黄帝,到这时,轩辕才正式取代了神农氏,中华大地迎来了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