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学问》读书笔记:序章—第三章
每天读一章,随时做笔记,记录自己的感悟、启发、想法。
序章,能看见就能学会。
一,人和人的差别在哪里?
在于看不看得见。
当你能看见,你就会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更多选择的权利。
而当自己看不见的时候就需要老师,就需要通过老师的眼睛去看见,然后通过老师对自己触发,触发自己想要看见的悸动,然后由悸动成为行动,最后自己亲眼看见了。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看到的可能和老师所描述的不一样,这是由于自己所处的位置造成的。并不是老师说的不对,而是需要自己再往前走一走,才能看见老师说的风景。
原来学习的学问,他当初的名字叫做持续行动,我觉得这也挺好的呀。
二,本书结构是从认知调整,到规划、执行与监控,再到学习的运用。
我们从会学到学会,这是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一个新周期的开始。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我们不懂的,不明白的,需要我们学习的知识,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一直持续学习。
第一章打开学习的视野
一,持续学习,百年大计。
这个世界和平的时间其实是很短的。我们国家和平也只是四五十年的光景。所以大家就会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活不长,那就要及时行乐。而这个世界是变得越来越好的,人的寿命也会变得越来越长,而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与我们的长辈们面对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我们活得更久,那么我们就要重新安排我们的活法。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100年来安排我们的生活。
既然我们已经拥有100年的世界,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容不迫的安排我们的生活,学习了。
我们的时间是这么的充裕,我们就可以学会我们想学的一切知识。
我们就不会害怕,我们学不会,因为我们可以拿时间来,我我们总是比这些知识强了吧。
二,天无绝人之路,破局就靠学习。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会有一种说法叫做透明的天花板。
那么如何打破这个透明的天花板?
靠学习。
作为一个已经参加了工作很多年的人,外带的因素资源都已经利用得差不多了,这就像炒股一样,你的资金已经都投入了,怎样获得心资金?
只有靠自己,开源节流才能为产生新的资金流。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已经把现成的资源都投入了,只有靠自己了,只有靠自己学习产生新的力量了。
三,持续学习永远没有完成时。
S老师,前半部分讲了怎样开始学习的问题。我也自己写了,关于但是学习的文章。
一句话:无中生有。
当自己无所事事无聊的时候,想要做有趣的事情,那么就要看看自己对哪些事有趣,那就开始做吧。从这小小的兴趣开始,会变得越来越大,我们不知道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就是因为不知道会怎么样,我们没有要求,不求回报,所以才能够开始。
四,学习就像吃饭,到点就要学。
那我这里再举一个另外的例子。
食、色性也。
在《论语》中,孔子:“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吃饭是第1位的,那么第2位就是色。
如果爱好学习,就像爱好刷抖音看美女一样,那还有什么学不会的?
五,钱赚得越多,越要持续学习。
不要看那些有钱人怎么说的,而要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特别是他是怎么对待自己,对待家人,对待自己的孩子。
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我们活得越长,将会遇到更多,美好的事物,要想享受到,这些美好,就要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而我们由于活得很长,那么我们就能够学会我们想学的一切。
第二章做好学习前的充分准备。
一,计划是要完成的,不是用来晒的。
计划是用来做的,而不是用来看的。
一个人活到这么大,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总要有一些判断吧,那么自己就应该知道自己所做的计划,是用来做的还是用来看的。
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对自己诚实。
二,用渐进明细的方法做计划。
循序渐进,循序渐细,循序渐深。
先做起来。
先做起来,再做计划。
对于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们可能不了解,但是我们可以先试着做一做。做成了就往前多迈一点点;如果失败了,那就寻找原因,直到自己做成一部分。
三,构建人生学习蓝图,学到真正的知识。
我们到底应该学什么?主要分4个方面:专业,人,历史,技术。
专业
我们为什么要学好专业?
因为这是我们吃饭的家伙,是我们的饭碗。
如果我们这个都做不好,那么就会面临失业,生存不下去的危机。
如果自己想过的生活好一些,就学好自己的专业吧。
人
关于人的知识是在做好了专业的情况下的提升。
当然,如果没有做好专业,也是要把关于人的知识学好的。
一个人学好了专业拥有了能力,还要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很多情况下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或者要和别人合作。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能力很强,那么请你为自己创造这个机会,不要把这种机会推让给别人。
历史
当我们面临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要如何解决?
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找到这个问题的起源,它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前人已经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知道了这些,总会对自己有所启发的。
并且,可以看看世界历史知识。这会让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上,看待自己,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技术
这个世界上只存在知识,文理科的分类是人为的分类。
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数字的时代,要想跟上这个时代就要学习理科的知识。
四,压倒性投入学习时间。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事情是不确定性的。而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学习。通过学习会让自己成长。通过学习会让自己的收入增长。
所以大量的投入学习时间是占便宜的。
那么怎样开始呢?
学习,从每天锁定一小时开始。
对于初学者可以设定低一些的目标,当能够做到的时候就可以跳起来摘果子。
五,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没有方法,硬学。
有没有最好的学习方法?
有的。
在我们中国最会学习的人就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他们应该掌握了最好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能够直接拿过来使用吗?
不行的。因为不适合我们。我们没有能力运用这些方法。
所以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好方法,才是真正的好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休克疗法”。
我们生活到现在是有个人的成长经历的,是不可能完全的断掉,从头另来的,我们只有接着我们原有的资源,继续的成长下去,通过自己的持续学习,循序渐进的改变,成长为我们心目中的那个全新的人。
六,持续学习七大必备工作。
s老师为什么提出了“七大”?
因为想要把学习考好,只需要这“七”大就可以了。
把学习搞好并不需要太多的工具。
只要保证流畅好用,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主动性。
第三章掌握三大学习关键,让基础更扎实。
建立概念网络,打通不同领域。
概念是学习的基础,很多人学不好,主要原因就是没搞清楚概念。
怎样建立概念?
细抠+扩展+积累,形成涌现效果。
终极目标:建立高精度、全联通的概念网络。
网络的建立是一点点建立的。
先建立两个概念使之产生联系。这就像下围棋中的“双眼成活”。只有两个概念形成循环这两个概念才更有生命力。
风险警告:不要掉进的陷阱。
经典教材中的概念才是真概念、好概念。
现在的商业社会,利用人们喜新厌旧的特点,将经典概念包装标新立异,如此,才能挣到人们的钱。
有些概念局部正确,整体荒谬,短期倍爽,长期巨坑。
这就像在垃圾堆中找吃的,是能找到一些好吃的,但是大概率是捡到垃圾啊。
荒谬的理念。
1.用这个方法,可以让你少奋斗10年。
少奋了斗10年,是少活10年的意思吗?
那这样的话,你愿意早死10年吗?
2.可以解忧,唯有一夜暴富。
一夜暴富,一日败光。
很多事情都是,他是怎样来的,就会怎样失去。
由于,我们之前没有这么多钱,突然之间有了这么多钱,我们是驾驭不了的,它的冲击力太大了。他不光会扭曲我们的行为,更能撑爆我们的认知,最后它会破坏一切。
3.实现财富自由,然后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一切问题都解决了,那么还要财富自由干什么?
这根本就是循环例证。
而实际上,有了钱之后问题会更多。
因为很多人都想把你的钱变成自己的钱。
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掌握原理,建立框架,学会全面看问题。
原理是什么?
原理是一种高度确定的事情就是当你看到发生了什么根据,原理就能提前预知到很有可能即将再发生什么。
如果将很多原理放在一起就形成框架。框架可以复用,通过框架我们能够穿越不同的领域,做到融会贯通。
学习越精进,越是一个立体全面的过程,会
容入你全部生活当中,每一处每一秒都可能给你启发。
你觉得提问题更难,还是回答问题更难?
好的问题可以引导方向,寻找到目标。在这期间遇到困难会想办法调动资源,最终会解决。
一个悖论:我们喜欢具体胜于原理。
我们会遇到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一种是导览型表达,一种是沉浸式表达。
导览型表达
明确的告诉你路标让你知道到了哪里。
这就像读教科书,报告,政府公文,虽然能够看出他的段落大意,但是它的原理是专业的,需要专业人士运用。
沉浸式表达。
他不会明确告诉你到了哪里,而是会让你融入某个场景中,沉浸其中,你就能理解。
这就像电影,小说,鸡汤,公众号,他会让你很愉悦,很鲜活。让自己觉得自己一看就懂。
这两种表达方式哪个好?
各有各的好。
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对于专业人士就要导览型表达,而对于普通大众就要是沉浸式表达。
而我们呢?
我们是要持续学习的,这两种方法都要会,都要看到它的优缺点。
在刚开始学一样东西的时候,可以用沉浸式学习,但到了中间地段要用导览式学习。当期间遇到了困难,可以用沉浸式学习来让自己不那么痛苦。如此反复攀登就学会了。
为什么很多人希望有师傅手把手教自己?
就是因为师傅既可以用导览式的教导方式,又可以让自己用沉浸式的学习行动学会。
师傅都已经经历过了,所以当他陪伴学生重新经历这些,通过走正确的道路,能够更快的学会。
用好原理:从100个概念到100个问题。
有时候直接告诉对方知识对方并没有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东西。
因为这些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大脑,没有被认知深度加工过。
原理是什么?
原理就是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后从背后抽离出来的规律。如果现象反复发生具有很高的确定性,就能归纳总结出规律。一旦总结出规律形成原理,下次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直接用这个规律解决就可以了。原理是我们工作的指导,原则是我们看待世界的处事规律。
我的理解。
先做事儿,从自己做的事情中归纳总结。那就会从中发现规律。这些现象会反复出现的,那么自己心里就会笃定自己的归纳总结是对的。原理就确定了。然后用这些原理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
通过提出问题,让自己知道需要做哪些事情。
通过回答,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
s老师所说的出书原则有一条非常重要。
你现在拥有什么?
从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中,寻找出最容易发力的点。从这里突破。
建立框架:框架式原理的“组团”出道。
什么是框架?
一本书的书目,每一个章节的标题,形成了框架。
我们所做的事情概括起来就是框架。
框架与原理的联系和不同是什么?
原理只是一件事情的原理。
框架是很多条原理才能形成框架。
框架是可以迁移的。
原理和原理是可以打通的。
原理组成框架,框架统领原理。
寻找框架:吸收各领域里的经典知识。
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有现成的框架,现成的答案。
一,成长的问题在学科里找答案。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平凡的问题,所以我们大家遇到的问题都是差不多的。
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科,就是因为有许多问题前人已经思考过了,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而形成了学科。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学科,运用好里面的原理和框架就可以了。
二,自己动手效果最佳。
答案虽好,但还是要自己动手、动脚、动心。
答案只是答案,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只有经过了大脑,经过了自己的手脚,才会成为自己的力量。
寻找领域框架,还有一个好用的技巧,就是查找不同领域里的认证类考试大纲。
借鉴迁移,做有创造性的高阶学习者。
我们一开始都是老老实实的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跟随,前人的脚步等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是因为大脑已经把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关联,形成了不同的想法。这都是顺其自然而得到的。
追寻本质,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有强联系,也有弱联系。
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站在框架之上,看到这种弱联系。
这里S老师举了几个例子。
1.计算机与英语口译。
2.网络安全与认知防护。
3.编程与工作流程设计。
4.夺门之变与包生男孩。
这4个例子前后的联系就是弱联系。
从表面上看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从内里看,从流程中看却是相似的,是可以借鉴迁移的。
怎样才能找出他的弱联系?
积累,拓宽视野。
看的多了积累就有了。
见的多了视野就宽阔了。
一个利器:用“隐喻”训练自己的学习本领。
隐喻的本质就是利用我们熟悉的事物解释我们不熟悉的事情。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感觉、事物是我们所熟悉的,我们是有直接的感受的,而陌生的事情,我们是没有感受,而借由熟悉的就可以理解不熟悉。
隐喻影响认知。
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用来更好的理解陌生事物,但当这个隐喻出现之后,却会影响我们的认知。
因为我们的大脑对于真实的感受和假设的感受是分不清的,都认为是感受。
学习引擎:记下你的100个灵感
很多人问怎样产生灵感?
灵感是不可琢磨的,但是是可以设计。
多看。
让自己的认知变宽,就可能产生灵感。
放松。
当自己做一件事情做累了,切换到另一件工作的时候,表面上是把上一份工作放下了。而我们大脑在后台仍然是运转的,这个时候,由于大脑的惯性会产生出一些灵感。这些灵感是自己平日里的积累和视野交织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