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秦始皇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抓着“他的生父是谁”这个问题不放,我觉得这其实没有特别突出的意义,毕竟奇货可居的故事虽然精彩,但和秦始皇称帝之后的功绩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无非增加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历史对秦灭六国这件事记载得十分简略,只有各国灭亡的顺序和时间,毕竟前几任秦王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嬴政所做的只是给予致命一击,彻底结束乱世。
秦始皇最主要的作为,是他建立了一系列影响后世数千年的制度,并在全国进行这些制度的推广,这也是我们把秦朝和之前的夏商周最本质的区别。夏商两代都是由部落发展而来的国家,天子更像是部落大首领。周代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国家制度,这时的国家名义上是天子的,可土地和人民又被逐级分封给了诸侯和大夫,国和家在这时候还是两个概念。而秦朝建立的帝国,不仅政权属于皇帝及其家族,官员的任命权和地方的控制权都归皇帝,这无疑是前无古人的壮举。
当然,这样的制度让天子和中央政府的力量加强了,原本的旧贵族的利益则受到损害,这就激起了他们的反对,这也为什么秦末大起义一爆发,原先六国的贵族就纷纷起义反秦的原因。
当然秦始皇自己也知道要让新制度得以确立,并不容易,因此,他实行了一些列政策和制度的改革。首先,他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度,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个郡,郡首由皇帝认命。其次,为了保证郡县制的实行,秦始皇收缴了天下的兵器,杜绝了反叛者的武器来源;统一了文字、货币和计量单位(度量衡),方便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推广。同时,为了加快六国与秦的融合速度,他否定了分封诸侯的提议,设立各级监督制度,用连坐法让百姓相互监督。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为新制度的实行打下牢固的基础。
这套制度的核心是皇帝,故而中国从此进入了皇帝统治国家的帝国时代。皇帝是国家事务的最后决策者,但具体事务在中央是由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负责,其他官员配合执行的;而地方上,则有郡守和县令负责具体工作的执行。丞相负责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和司法工作,这样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相互配合的工作体系,一直到清朝还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可见秦朝影响之大。
为了避免政令不通,秦始皇废除了六国原有的文字,以小篆为官方文字使得全国政令得到统一传达。虽然后来在文字普及过程中,小篆被隶书取代,但文化上的统一却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样的,为了让国家的经济运转更顺畅,秦始皇统一了长度单位(度)、容积单位(量)和重量单位(衡),这样就方便了各地的商业贸易,而货币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保证了政治的稳定。
此外,对于潜在的敌人,秦始皇也做了相应防范,修筑驰道和直道,大大加快了军队的行军速度,提高了物资运输的效率,而“车同轨”,则统一了运输车辆的车轮间距,节省了畜力和车辆磨损,从而加强了地方和中央的联系。只不过这些都是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老百姓是享受不到的。
当然对于秦始皇这样的帝王,巩固边疆也是不容忽视的,连接北方各国长城,就是为了抵御匈奴入侵,而蒙恬的长城军更是让匈奴人不敢南侵。当然那时候的长城还是土筑的,和今天我们看到的万里长城并不是一回事儿。南征百越,修建灵渠,则让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通,中国的版图也得到了拓展。
只不过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做到了前无古人,并希望后无来者的秦始皇,没能让他的帝国代代相传。在他死后,强大的秦帝国也二世而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