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一场年少的雨
334班 常高燃
雨声淅沥,和着年少的心事,落入十六岁的斑驳记忆。
进入初夏,先就遇到了一场不小的雨。屋檐下, 是极美的雨幕,而屋内错乱的黑影早已在一片水气里氤氲。我单手扶车把,计算着路途的远近,然后心一横,只一件单薄的衬衫就上了路。脚猛地蹬地,我终于可以在这场喷薄大雨中驶向自己的青春。
起初,仍是畏惧着,雨总是把镜片弄得模糊,呼呼而过的大风不断灌进身上那件极宽大的衬衫里,寒意从四面八方向我袭来,企图把我卷入那只无形的旋涡。冷,真的是很冷。可我不允许自己停下来.,我开始慢慢扬起头,直面那些如恶魔般撕扯咆哮的雨滴。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画面很悲壮。我,是一位穷途末路的孤胆英雄,年轻是我唯一的资本,是我唯一的利器。当我被现实摧垮,当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我还可以嘴角含笑,用我的青春和大把大把的时光去给现实致命一击。不过是一场初夏的雨,然后患一场不痛不痒的感冒,但至少,我曾直面这些风雨。
后来,我还是一不留神,狠狠地摔在泥里;后来,归途中,我仍是独自一人在雨中疾驶,没有人肯冒雨来为我撑伞;后来,母亲说,总有一些雨,要自己一个人去淋;后来,我没患感冒,一切如常。第二天的阳光依然那么明亮。只是,我还不确定,生命中的大雨瓢泼我该怎样,怎样笑着走过。
忆起之前,也就是不久前,阳光是突然而至的,那么明媚,那么绚丽,触手可及皆是一片温柔。我开始慢慢收起自己的利刺,我变得温吞,然后在那一片暖阳中失去了棱角。直到雨水淹没至脚踝,我才发现自己已在一片荒凉的废墟中挣扎,我已无法拾起我的利剑,再次去驱散那些阴霾,我已不是英雄,只是一个failure.
那天,指着自己的名次,我含着泪问母亲:“如果之前只是偶然,而今天不是失败,是我咬尽牙关,奋力一搏后注定的结局,那我该怎么办?”
“阳光和雨皆来自你,试着在雨里成长吧。”母亲把伞递给我,我摆摆手,重新走入雨中。
给自己一曲戏
334班 杜喆孜
“奶奶,您听我说……”稚嫩的女童声在老家的屋内响起,伴之而来的还有肉嘟嘟的两条小短腿,一前一后的别着,压腕翘起戏中最经典的兰花指,眼神高傲地睥睨指尖的神经末稍,又或是两手交叉放在身前俯身侧耳听着“奶奶”的嘱托,还适时换上一脸与年龄极为不符的神色,婴儿肥的脸上竟有了与成年人不分伯仲的慎重。每至此,奶奶都会眯起眼瞧着,但很快就绷不住神色直接捧腹大笑,眼角的鱼尾纹也深了几分,继续看着小人儿接下来的表演。
三四岁时听奶奶讲《红灯记》的革命故事,学戏中人物小铁梅一板一眼的唱腔。儿时的认知仅停留在模仿阶段,步入初中后,一次偶然又重温此故事,细细品味了故事的始末,才覆盖了儿时的记忆,原来小铁梅是一个年仅17岁的小女孩,换做现在仅是一名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高中生,可是小小人儿却在那个白色恐怖、炮火连天的年代,不畏生死、从容不迫的将密电码送到抗日根据地,为当时抗日战争立了汗马功劳。 从此,小铁梅的造型一直在我脑海萦绕。
想成为小铁梅,想做个戏中人。
或许我的戏曲梦就是从儿时唱《红灯记》开始生根发芽的,不论是与奶奶呆在电视前的每个午后,还是随意盘腿坐在老槐树下听着咿咿呀呀的唱戏机,亦或是村中集会趴在戏台边上的人儿,都是戏曲梦中的绚彩一笔。
你听,密集的鼓点将帷幕一点点拉开,显露出背后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只见一位女子娉娉袅袅的身影,轻移莲步至台中央。一个亮相,眉眼之间,便是数不尽道不完的风流娇态,那金凤钗,乌发三千,袭娜绰绰,婉转的唱腔伴着指间的游走倾泄出来,如一泓清泉贯穿心底。那背景上的青石桥与红牡丹也看不真切,满眸都是女子的潋滟芳华。一曲霸王别姬,诠释戏子情深。
为国之安危,穆桂英披上旧日的铠甲,满怀豪情又擂响了出征的战鼓。“老太君还有当年的勇,穆桂英我就无有了当年的威风?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满身的昂扬正气突显出她的巾帼本色。“我怀抱帅印我去把衣更,到校场整军我去把贼平”的气概令人钦佩不已。
还有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些让世人叹为观止的人物曾在我成长的梦里一一重现:我时而是抗日英雄小铁梅,时而是领兵为帅的穆桂英,时而是替父从军的花木兰……
人生本如戏,戏如唱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这部大戏中的一个小小的角色,无论角色大小,我们都要尽心尽力的去演好每一个场景,去唱好属于自己的戏,在自己的舞台倾情出演。用心付出,不留遗憾,小角色也可成大人物。
儿时的戏曲梦,今日的千遍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