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之约已经开始三周,并已经完成了三篇文章。本周这篇,借着春节之际,先放下专业的东西,写写感想。
我总在猜测,当1年以后或者7年以后,再回看今天所写的东西会是什么感觉?总担心自己写的东西肤浅而又漏洞百出。所以,一般会在一篇文章的修改上花费很长时间,甚至是隔夜修改,让文字发酵一下,第二天再来看,希望找到不足,然后再修改完善。
而我感受到的实际情况是,即便花了很长时间去修改,但文字的精炼程度,观点表述逻辑,以及论证逻辑上,还是存在问题,更严重的甚至会完全否定之前的观点。
对于这种情况,我思考结果是:1.将观点转化成文字,并由文字实现精炼表达的功力依然薄弱;2.概念理解上并不透彻;3.知识储备不足;4.逻辑漏洞较多。所以,自身的不足还是主要原因,过度关注当下的不足,其实就是急于求成的表现,既是动力,也是阻力。
上面的思考结果都是比较清晰的问题。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可算作一种收获,如果你不去做或许还发现不了这些。还有就是通过文字对概念理解的输出,远比你在脑海中理解要更为深刻。这也是实践的重要意义。
把理解赋予实践还有很多好处,不光是发现知识不足和逻辑漏洞,还可以提升专注力,发掘概念间的关联性,深度思考的能力等。
·经济数据解读这件事情,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本身也比较喜欢,另外这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对现在和将来都是一个确定的、有价值的事情,所以并不是逼迫自己一定要去做。这个世界上确定的,有价值的事情太多,难道你能都去做吗?所以,确定了方向,剩下的就是刻意的练习、刻意的坚持。
通过文字输出,是一个刻意回顾过去知识的过程,更是学习的过程。学过的忘记了等于没学,同时还等于你之前花费的时间是无效的。这个沉没成本很高,如果能够避免,就不要白白浪费。
另一方面,数据解读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投资决策,提升规避风险的能力。尤其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为什么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很大程度来源于你掌握了多少信息,以及对信息的解读和筛选能力。
我相信这种刻意练习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可以习得一种学习方法,为以后去习得更多技能提供一个成功的参考。
2017年我加入了7年之约,庆幸能加入这个群体,我也庆幸我能有这样的开始,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不好说,但可以确定的是一定会比现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