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难读”却值得细细品味的书。硬啃下来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诩为C.S. Lewis的粉丝,怎能知难而退?更重要的是,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相较于如今动辄洋洋洒洒的“巨著”——值得逐字掰开、反复咀嚼,努力跟上作者的思路。在阅读过程中,有种随着作者纵览古今、造访古代先贤的感觉。同时,我深深佩服作者对哲学问题的剖析与思辨能力,敬仰之情只能用“膜拜”来形容。
这本书实际上是三篇相关演讲的合集。我最初尝试读英文版,却实在难以读通,于是找来了邓军海的中译本对照着读。非常感谢译者对文中大量引用资料的查询和注释,这让像我这样的“有点知识却缺乏文化”的普通读者能够接近这本书。中译本的一大优点在于将关键词汇的原文括注,而不妄加翻译,充分展现了译者的谦逊态度。从网上查阅的资料得知,译者本人也是C.S. Lewis的一位粉丝。
试图概括一下这本书的主题:作者认为,“道”(即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而非某个时代、某个阶级或统治力量人为制造并可随意更改的“意识形态”。尽管作者在书中提到,他无意证明“道”的起源即造物主或上帝,但从他其他著作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意图。现代人不认神所导致的道德沦丧与价值真空,最大表现便是虚无主义。这里的“虚无”并非毫无价值观,而是人类热衷于“制造新价值”。作者在书中花费大量篇幅批判并驳斥了这一观点,指出如果“道”沦为意识形态,或者根本不存在所谓天道,那么人类的命运将不仅仅是道德沦丧,而是“人之废”(The Abolition of Man)。因为那时,人已无法称之为人,仅是动物罢了。
各章摘抄总结
第一章 无胸之人(Man Without Chest)
作者从批评一本中学英文课本入手,该课本在教授英文的幌子下,推销作者自己的“价值主观论”哲学观——即事物之美并不存在于事物本身,而是观察者主观“感觉”的投射。Lewis尖锐地反驳这一观点,指出:“即便我们承认崇高品质仅是自身情感的投射,那么促使我们投射这些情感的,必然也是与崇高品质相应甚至相反的情感。”这与课本中所述的“观察者心中产生的情感”截然不同。
初读时,或许会觉得Lewis小题大做,但随着阅读深入,可以感受到价值主观论对教育的深远危害。作者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教育之目的在于教会学生爱其所当爱,恶其所当恶。”这一理念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关于教育的叙述相呼应。
Lewis接着引用中国的“道”、印度的“梨多”(Rita)、犹太人的律法(TheLaw)等例子,说明“客观价值”(作者后统一称为“道”)是一种普世信念,即在宇宙及人类存在的根基上,有些态度确实是对的,而另一些则确实是错的。而价值主观论者则认为,善恶只不过是人在特定条件下的好恶,只要重新设定条件,人类道德就可以被“改进”。作者批评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宣传,而非启发。他写道,”旧式教育是启发(initiation),是一种传承(propagation),即代代相传的“人之为人”;而新式教育仅是配置(conditioning),不过是一种宣传(propaganda)”。
在本章结尾,作者引用柏拉图的观点,指出:“正如国王依赖执行者实施统治,人身上,理性也应通过‘灵性(spiritedelement)’来统治单纯的欲望。头脑通过心胸来统治肚腹。”Lewis借用中世纪哲学家Alanus ab Insulis的话,将“心胸”称为“气节之基”(theseat of Magnanimity),是情感升华为情操的基座。
“心胸(Chest)——气节(Magnanimity)——情操(Sentiment)是脑人(cerebralman)与腹人(visceralman)之间不可或缺的联结”。Lewis进一步指出:“正是因为有此中间成分,人才称其为人;因为藉由理智,他只是个灵(Spirit);藉由欲望,他仅是个兽(animal)“。
最后,Lewis谴责《绿皮书》这类书对人的“手术”,称这种教育产出的是“无胸之人(Manwithout Chests)”。他写道:“我们的时代是一出悲喜剧:我们呼唤‘动力’、‘活力’、‘自我牺牲精神’或‘创造力’,却通过教育切除了这些品质赖以存在的器官。我们制造无胸之人,却期望他有德性和进取心;我们嘲笑荣誉,却惊讶于发现叛徒;我们阉割他人,却要求他们生育。”
第二章 道(THE WAY)
价值主观论的矛盾与局限性
隐含的客观善
价值主观论者在理论上否认“善”,但在实践中往往隐含客观的价值预设,只是换了名称,称之为“必然”(necessary)、“进步”(progressive)或“效用”(effective)。然而,当被追问“为何必然?”、“进步到哪里?”、“效用为何?”时,就会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
选择性怀疑
他们对传统价值观持怀疑态度,但这种怀疑仅针对他人,对自己及同伴所奉行的价值观却毫无质疑。
实用伦理的自然主义谬误
实用伦理试图从事实判断(“是”)推导出价值判断(“应当”)。例如,“这将保全社会”无法直接推导出“我们应当这样做”,除非承认“社会应当被保全”为中介。若没有明确的价值前提,这种推导便站不住脚。
本能伦理的不足
所谓“本能”只是一个我们无法解释其来源的代名词。从“我有如此做的本能”推导不出“我应该服从此冲动”。本能之间彼此冲突,必然需要一个高于本能的裁决者,正如法官不能是审判对象的一员。以“基本”(basic)、“根本”(fundamental)、“首要”(primal)或“最深”(deepest)等词修饰某种本能,不过是玩文字游戏,无法解决问题。
道的核心地位
1. 价值的根基在于“道”
行为的实践原则就如理论的公理一样,是不证自明的前提,而非需要证明的结论。不能因为“应当”(ought)无法提供“是”(is)的资格证书,就将其弃之不用。
2. “道”的同义词
“道”是传统道德(TraditionalMorality)、天理(NaturalLaw)、实践第一性原理(FirstPrinciples of Practical Reason)或首要共识(TheFirst Platitudes)的代名词。它不是价值体系之一,而是所有价值判断的唯一源泉。现代“意识形态”中引用的部分价值,实际上来源于“道”。将这些片段从整体中剥离,只会自相矛盾,如同树枝无法离开树干而独立生长。正如人无法发明新的原色,人类心灵也无法创造新价值。
关于“道”的疑问与回应 对价值进步的疑问
是否我们对价值的理解从未有过进步?是否束缚于永世不变的准则?东西方传统道德是否存在矛盾与荒诞?
答:这些问题的确存在,也确实需要批评和改进。但这种改进有两种方式:
内源变革(Alteration from within):类似于有机生长,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基督的“己所欲施于人”,这是道德的精进。
外源变革(Alteration from without):如外科手术般直接否定传统道德,尼采的道德哲学就是这种革新,彻底摒弃传统价值,而非改进。
道与行道者 – 正道弘道,须有道之人
无“道”之人可以敌对,但无法真正批评“道”,因为他们不明白自己在说什么。在非终极问题上开放心态有益,但在理论或实践理性的根基上,开放心态便是无知的表现。
唯有行道者方能领悟道
只有践行“道”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道”的深义。
第三章 人之废
作者重新审视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含义,并指出,所谓的“人征服自然”,实际上是“一部分人利用自然作为工具,征服另一部分人”。这种“征服”的最终结果是 人性本身也被征服。
最终,整个人类将臣服于少数个人——这些“配置师”(Conditioners)变成了所谓的“制道者”(Creatorsof Value)。然而,这些配置师并非真正自由,他们只是服从于自己纯粹的自然冲动和非理性欲望。
征服自然的悖论 -- 征服自然等于被自然所征服
当人类选择将自己视为一种原材料时,他就不再是操控者,而是被操控的对象。人类的想象是天真的,以为能够主导一切,实际上却被那些去人化的配置师所代表的嗜欲(appetite)和纯自然(mere Nature)所支配。
制道者的真实面目
这些配置师并不代表理性或人类真正的自由意志,而是去人化(de-humannized)的存在。他们的行为与选择完全受制于非理性的冲动与嗜欲。他们不创造价值,而是以一种彻底脱离“道”的方式扭曲价值,使人类沦为纯自然的奴隶。
总结
征服自然的结果并非如人类所想的那样,成为自然的主宰,反而是人性被瓦解,最终沦为自然的奴隶。换句话说,人类在失去“道”的引导后,不仅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反而会彻底迷失于非理性冲动的控制之下。
附录 – 道之例证(Illustration of the Tao)
我通常很少阅读书籍的附录,但这本书的附录不同寻常,内容是“道之例证”(Illustration of the Tao)。作者在附录中引用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大量文献,以佐证“道”的客观存在。这些例证涵盖了各种传统和文明,让人不由得感叹:“道”正如作者所主张,是一种无需证明的公理。 尽管如此,作者依然以谦逊的态度指出:
“假如我们企图为‘道’搜集相互独立的证据,当然显得荒唐可笑。然而,我并不试图通过一致性来论证其有效性。‘道’的有效性不可化约(reduced),对于那些从未感知其合理性的人来说,即便有普遍的同意,也不能证明其有效性。”
换句话说,所谓“道不同,不与为谋”,这句话恰是对这种现象的最佳注解。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