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读书会上针对《正面管教》中“鼓励”和“表扬”这一章散聊,触发我深入思考了以下三点,在此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一、表扬
表扬能够带来及时性的效果,很甜,孩子会立马在行为上给予回应,并遵照着表扬者的意愿和倾向去行事,这种及时性的改变会给表扬者带来一种虚假的满足感。长此以往,孩子会依赖他人的评价来行事。比如孩子会追着问“妈妈,我乖不乖”,“妈妈看我能不能干”“我是不是很聪明”孩子是在寻求妈妈的关注和评价。他对关注和评价的重视远远胜于自己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本身。孩子以妈妈的关注和评价来获得自己的价值感。长此以往,孩子的价值感就会习惯性地建立和依赖于外在的评价。就像一只风筝,依赖着风筝线的牵引,可父母带着自己功利心的表扬不可能永远伴随孩子,孩子总会离开父母的关注范围,没有了评价和表扬的孩子,就像风筝断了线,他会失去自己的重心和平衡感,也会对自己手头的事情感觉索然无味。功利性的表扬并不是来自于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关注,而是出于自己的功利目的想当然地给孩子戴高帽子,会让人感觉假大空,大一点的孩子是能感受出来的,会让孩子对你失望。表扬反而将真心隔开了。
不得不承认,表扬的确有效,这只是短期有效,长远来看,它是弊大于利。有人说,表扬于孩子,就像抗生素之于病人,见效快,但副作用不容忽视,而且长期使用,孩子的耐药性也会随之增强。我们不提倡表扬,而是提倡鼓励,很多人都将鼓励等同于表扬,事实上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鼓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评价的能力,孩子在鼓励中学会反思,学会总结,学会自我定位,会更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而不是他人怎么说。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价值,形成自我评价能力,在别人的“批评”和“表扬”声中,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他都能保持航向平稳,他是自己航程的掌舵人。这恰恰是在“批评‘和”表扬“中长大的我们身上最大的硬伤——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自我的价值感依赖于他人的认可。表扬和批评是我们传统的管控孩子的手段,这二者是两个极端。而鼓励是一种更长远,真正能够给予孩子帮助的方法。如何鼓励,这是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不断实践的。
二、不破不立
学习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累积,深入的学习会打破自己惯性的思维局限,甚至会意味着自己观念、思维的“更新换代”。“打破”、“更新”“换”这都意味着会打破以往赖以支撑自己的观念和思维的舒适区,会把你舒适区和习惯区域里的围墙甚至顶梁柱子都拆掉,这带来的颠覆不是愉悦,而会是痛苦与混乱。所以很多人,在感受到这一点后,会心生排斥,会退回去。宁可呆在安全、保守的惯性区域里忍受周而复始的痛苦,也不愿意接受改变带来的颠覆和脱胎的阵痛。所以,我想说,不破不立,学习绝不意味着增加一些知识和技能,而是自我更新,它必然带来不适,带来混乱,带来怀疑。这是坚持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所以,要坚持并且深入学习下去的朋友要有心理准备。
三、启发式提问
我的一个朋友,她老公姓蒋,她说她家儿子不听话,于是给儿子取了个外号,叫蒋(讲)不听。我们也常听大人埋怨孩子:“给你讲了一百遍,喊你不要干……为啥不听,还要干……”问题来了,为啥孩子“讲不听”呢?成人所告诉孩子的信息,是以声音的方式传到孩子的耳朵,这样一个外来信息,它最多停留在孩子大脑的记忆层面。从记忆到行动,这之间隔着很遥远的距离。孩子们都活在当下,他们的行为一般都受当下环境的刺激,尤其是儿子们,想到啥立马就行动,甚至很多时候他们的行为不经大脑,纯粹属于本能和条件反射。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问孩子哪里错了,孩子会清楚知道自己哪里错了;问他怎么改?他也能清晰地告诉你该怎么改,基本上把你之前教他的都能完全一致地说出来。但知道归知道,记住仅仅是记住,下次错误照常犯。这是怎么回事?很多家长说,不如打一顿让孩子长长记性!不是孩子讲不听,他是听了的;不是没记住,他记住了的。只是你告诉他的信息仅仅停留在记忆里,而孩子的行为不受大脑中的记忆细胞掌控。在他做一件事情之前,他根本来不及从记忆中去调取那些成人传递给他的外来信息,更不要说依据这些外来信息的要求去做事。(当然,孩子因性格和先天气质的不同,也会有“听话”和“懂事”的小大人。)这就是为啥孩子年龄越小,越是容易“屡教不改”、“讲不听”和“不长耳朵”。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大脑的发育不断完善,理智的思考越来越代替“原始脑”,孩子“讲不听”现象就会逐渐改善。
正面管教中“启发式提问”,它的作用就是改变以往成人直接把信息公诉告诉孩子,让孩子记住的传统教育模式,而是用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去反省,经由孩子的思考和反省,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办法是从孩子心里出来的,经由孩子的思考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是由内而外地停留在孩子大脑的意识层面,是孩子自己内在长出来的小芽。孩子们是行动派,他们不会允许这个芽只停留在大脑层面,一定会自发采取行动,将这小芽移植出来,在行动中开出花。所以启发式提问,孩子讲出来的话,和成人直接告诉孩子的话可能是同样的话,但执行效果上却有天壤之别。
以上三点,是这次谈话带给我思考,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