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云姐在七分钟悦读会分享过辛波丝卡的《与石头交谈》,撷取其中两段:
我敲了敲石头的前门。
“是我,让我进去。
我想进到里面,四处瞧瞧,饱吸你的气息。”
“我不会让你进入”,石头说,
“你缺乏参与感。
其它的感官都无法弥补你失去的参与感。
即使视力提升到无所不能见的地步,
对你并无用处,如果少了参与感。
我不会让你进入,
你只略知此感为何物,只得其种子,想象。”
当时不解其意,“我”为何执着的一再敲石头的门,石头为何一再拒绝?参与感是什么,石头为何又那么断定我没有参与感?
1
晚上补阳志平老师的课,他讲“体验主义”,提到王阳明: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你不看花时,你和花互不相识,互不相扰,你和花虽同处一片星辰下,同一个时刻上,但你和花互不相关、沉寂默然,其实是在两个世界里,你和花对彼此没有任何意义。你来看花时,见花之明艳,花之娇媚,感动于花之柔,花之美;花因被看见,其花色花影便途经你的生命,留在你的记忆中,花的生命便不只限于花开花落这短短一瞬。你来看花,你和花便有了关联,彼此影响,你和花对彼此不再是沉寂的,生命有了意义,这源于你主动打破自己生活的边界。
花是一个系统,你是一个系统,你和花没有交互时,这是两个独立的世界。你去看花时,就跳出了自己的世界,做了改变,你和花的世界序列都发生了改变,彼此相互影响。这强调的是一个行动,跳出系统内部到另一个系统里去,人介入到花的封闭系统后,人和花有了交互,就产生了意义。
因此,维特根斯坦说:
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
走出自己的世界,去探寻新的边界,参与到他人他物的世界里,被他物感动,被他人影响,触动自己,理解他人,才产生意义。
2
迟迟春日,杜丽娘逛到自家后花园,见满园花草开得热闹,却无人观赏,心生悲戚:“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百年之后,闷闷的林黛玉路过梨香院的墙角,这两句唱词吹到她耳朵里,不觉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又想到前人词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灵,自己的情感。会被外物情景所感动,是因为那事那物那人引起了我们内心的共鸣,打动了我们的心灵。鸟啼花落,兰生空谷,这情景触动我们,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这情感打动我们,是因为我们更感受到它们与我们生命相通之处,是因为我们能觉察到他人生命里共同体验。
人和事物、情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传达着感动,这些触动让我们心灵不死,这感动不只限于是同时代,即便穿越千百年,感动的力量仍然丝毫不减。
3
杜丽娘看到花草,也看见自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到唱词,也看见自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看到和看见是不同的,看到不代表看见,看见是能见好,见美,见忧,见无可奈何的遗憾。
《与石头交谈》里“我去敲石头的门,让我进去,石头说它没有门,拒绝了我”。因为石头认为我没有参与感。是我只看到,而不能看见,不能被感动,不能触动心灵,这就是不能体验到,没有参与感。我和石头彼此之间彼此隔绝的,陌生的,冰冷的。
小王子一个人在沙漠里仰望星空,想念他的玫瑰,他经过一大片玫瑰园,更思念他的玫瑰。因为他知道他的玫瑰是浩瀚星空里独一无二的玫瑰,他见过他的玫瑰从一颗种子发芽长到亭亭玉立,见到她从含苞到盛放,见过她的第一片嫩叶和她花瓣上的刺,他知道她的柔弱和娇傲、忧伤和喜悦。他们彼此看见,互相照耀。
4
切实地去参与、去体验、去感受,莫为空心人。从看到到看见,是一个发现和探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相互的,于物、于事、于人,皆同此理。
于物,我们爱一样器物,越用越顺手,越用越喜欢,人和物彼此照亮;于事,敬业的人认真对待手中事,手中事做好了便内心安稳,内心安稳会精益求精,人和事相互成就;于人,相识相知,彼此看见,互相照耀,共同成长。
我们一生会认识很多人,能通过灵魂吸引彼此的,是能发现彼此隐隐内含光,爱亦是相互的。罗伊·克里夫特在诗里写:
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
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
可是看见很麻烦,需要探寻和发现,亦需要真心和耐心。
别人都不曾走那么远,
别人都觉得寻找太麻烦,
所以没人发现过我的美丽,
所以没人到过这里。
于事,于物,于人,愿能遇见,亦能感动;愿不虚度,亦不错付。
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愿能看见,隐隐内含光,缓缓炊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