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被问到读什么书好,怎么选书?
我通常会这么回答:
首先,读书要读你感兴趣的方向的书,所以读书之前要定个方向,有个边界。我们都是凡人,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啥都读、啥都学。
然后,最好优先去读被出版社(多次)再版过的书,而且最好是由知名出版社出版推荐的、由领域内资深人士“著”作的书——而非个人“编”或“编著”的书。为什么?
因为采编摘抄凭凑的、空洞的、误导的、不严谨的、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书稿,大部分会被知名出版社筛掉,因为这类书大概率不会畅销、更不会长销,出版这类书既赚不到钱,还可能背上骂名,甚至面临侵权风险。
虽说出版界也有很多乱语充数的书,但至少不会像互联网自媒体上谁都能发稿和评说。如果再加上出版社和著作者的身份背景作为筛选条件,基本可以筛掉80%的劣质书。
想想为啥中国古代有很多被记录下来的书,内容质量极高?
因为那时的书要由人逐字逐句地记在竹简上,而竹简需要经过竹子砍伐、削平、烘烤、钻孔、穿线等多道工序才能做出来,可见成本极高,所以只有高价值的内容才值得被记录。
如今,印刷出版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不过能被知名出版社选中并花钱出版、再版、宣传的书,内容品质会相对更高。
最后,买到书后,一定要投资时间去读。买书不读,当摆设、装文化人,是玩物丧志,更是自欺欺人。
每次走访别家公司时,我都会特别留意一下该公司是否有书架。
若有书架,我会走上前看看书架上都放了哪些书,主要有哪些出版社的,“著”、“编”、“编著”大致的比例如何,以及最重要的——书是否已开封,开封了的是否有翻过的痕迹。由此可大致推测该公司对阅读与知识学习的真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