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乌梅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组方:
乌梅三十枚 蜀椒 当归各20g 桂枝 党参 附片各30g 干姜10g 黄连 黄柏 细辛各15g
共捣筛蜜为丸,如梧子大。服二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三十丸。乌梅先用醋浸一宿,饭上蒸,捣如泥,和各药为丸。用时如无丸药可减轻分量六分之一,煎服。日三服,隔二小时服一次。
来源伤寒论: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根据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乌梅丸主治厥阴风木之病。
三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
太阴病采用四逆汤,少阴病用附子汤,厥阴病用乌梅丸。
乌梅丸古代是自制,现代社会有中成药,直接买来用就可以。蜀椒就是花椒。
足厥阴肝经乙木,足少阳胆经甲木。此六气运动不圆,厥阴风木一气独胜之病。
六气圆运动,厥阴风木,为初之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为初之气。
此方用来治疗蛔厥,其实主要是用来治疗厥阴风木之证。大家对厥阴证都了解的不多,所以,乌梅丸运用较少。厥阴也比较难以理解。
伤寒论经方派治疗只是按照有是证用是药的方法,如果有食而呕,心烦的使用乌梅丸就能够取得效果,对于是否有蛔虫,是否只是治疗蛔虫的药物,不做特别关注,如果只是当成治疗蛔虫病的药物,治疗范围就狭窄太多了。
我试着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理论理解,试图拓展治疗范围。
六气圆运动,关于厥阴风木:地面上属阳,地面下属阴。初气之时,大气由寒而温。地下水中所封藏经秋收来的阳热,动而上升。此阳热与水化合,是为木气。木气者,一年之阳根也。大寒节气,当阴极之时,故称厥阴。厥者,极也。木气主动,动而不通,则成风,故称风木。
所以,考虑厥阴是阳气正要从下面发出来的时候,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受外感影响,阳气生发不出来,肝脏为阴脏,阴脏病寒,所以,肝脏病寒,寒气遏制阳气,不能升发。
临床表现为:
厥热往还,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食则吐蛔,心烦,有时安静,静而复烦,脉虚细急数。病成之初,必气微而躁烦不安也。
个人体会:临床表现一会冷、一会正常,口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痛,感觉就是有点烧心的感觉吧,饥不欲食,不想吃饭,食则吐蛔,就是吃了就想吐,不一定有蛔虫,有时候心烦,有时候安静,脉象虚细或者急数。
辨证分析:
厥热往还者,厥为寒冷,厥阴乃阴寒已极,微阳初生之气。厥阴风木,子气为火,母气为水。厥阴病则风动无定,或见子气而病热,或见母气而病寒。
消渴者,风木之气,因水寒脱根而疏泄上冲。疏泄伤津,故渴而欲饮,饮而仍渴。
气上冲心,心中热痛者,肝经木气上冲,而心包相火又因中气虚败,不能下降。故气上冲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
土气已败,故不能食。
心烦者,蛔乃肝家阳气所生,蛔动则阳动,阳动故心烦。
木气动而耗津,故脉虚细。微阳拔根中气虚极,故脉急数。
方解:
方用附子、蜀椒、细辛,温水寒,而培木气之损。
黄连、黄柏清火热,以保木气之津液。
桂枝、当归温养木气,以息风气。
人参、干姜以温中补土。
乌梅大生木液,而补木气。
此方虽寒温并用,仍以温水寒为主,清火热为辅。
六气中为风木复杂。风木能研究彻底,余皆彻底矣。以上三阴脏病,脏病忌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