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日终于陪老公打卡了他心心念念的湖北省博物馆(当地都亲昵的简称其“省博”),看到了他想看的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青铜方鉴、虎座鸟架鼓,看到这些出现在历史书上的古文物的实物,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和人文知识,确实是一次奇妙之旅。
总结一下参观的感觉,可能我有些跑偏,但是总觉得还是值得记录一下:
省博难约——之前也知道湖北省博物馆馆藏丰富,很受欢迎,但是确实不知道这么难预约上。第一次兴冲冲赶去排队,以为到门口预约也可以进去,结果被告知只接待预约成功的游客,现场打开预约网页才发现不仅当天,后面三天的预约时间段全部约满,老公当机立断约了下一个周日的,才有了我们的这一次参观之旅。周中的时候跟同事聊起省博参观的计划,她也想跟我们一起,可是明明离周日还有3天半都预约不上,我不禁暗自庆幸老公的明智。
省博的确大——我们是11:30左右从南边的新馆入场,16:30还没有逛完新馆的所有展区,更别提去看编钟演出了,一整天的时间都不太够用,因为惦记着想在17:30前去坐东湖游船,也为了保留下一次再来的新鲜感,我们按照指示跨过连廊经过旧馆从北门出馆了。
新馆的建筑外墙以玻璃为主,层高也更高,墙面和地板颜色也比旧馆要浅,所以整体都感觉比旧馆要疏阔大气,分割出的各个展厅内为了保护文物,基本上光源只有展品上的灯光和一些氛围灯,再有的只有应急灯了,所以展厅内整体有些幽暗,逛到曾侯乙展厅的红色漆纹棺材区域时,就觉得有点吓人,若不是馆内人气旺盛,只有几个人在里面的话真有点逛古墓的感觉了。
第一眼看见越王勾践剑觉得“好小巧的一把剑,剑柄处那么短感觉是一把女士佩剑”;馆藏青铜器多得看到麻木,各种祭祀用的食具酒器傻傻分不清楚,还有标签上认不全的名字让自己觉得像个文盲;幸好在展区的墙上会有一些总结性的说明性文字和图表,这非常有利于我们去区分那些辨认不清楚的器具名称,虽然都长得像现在的香炉,但哪种叫“鼎”,哪种叫“盖豆”,什么是“鬲(li,音立)”,什么是“甗(yan,音演)”,什么是簋(gui,音轨)等,得益于展区的介绍,学到了一些小知识——还顺便认识了好几个生僻字,哈哈!
感觉古人酒器真的太讲究了,比食器还要繁杂,装酒的尊缶接近人高、分酒的壶、尊、罍(lei,音雷)卣(you,音有)精致多样、暖酒或者冰酒的青铜方鉴缶据说是最早的冷热双效的冰箱,饮酒的器具展出最多的是称为羽觞的双耳杯(最近的热播剧《星汉灿烂》里宫廷饮酒的杯子貌似就是这种),至于爵、觥、斝这些据说是周代比较常见的,展馆内的藏品不是很多。
逛完整个曾侯乙展厅也像看完一整季解密科教:曾国和随国是什么关系?曾国和楚国的关系,也还挺有意思的。再去看“楚国八百年”展厅的内容,就能发现什么是不服周和问鼎中原的典故了。楚国一开始作为周朝的封地,强大到被承认为一国,开疆扩土将强大的曾国(也即是随国)变作附属国,再在历史的烟尘中几经起落,终为秦吞并,确实让人唏嘘。
展馆内允许拍照还是挺让我意外的,不过有工作人员在旁边照看,防止游客开闪光灯。每当有游客不小心打开了闪光灯时,总有其他游客主动提醒,工作人员也说“只要别开闪光灯,你随便拍”。藏品都有玻璃外罩,有些展品是复原件,也有些外借展出了,但主要的几件著名展品都在。
青铜器是看麻了,还有大量的玉器和少量的金器,不过仔细一想,青铜器如果是崭新的,也是金光闪闪的,只不过经过岁月洗礼和地下掩藏,出土的青铜器才是如今看到的古拙有灰暗的样子罢了。
玉器方面通过展品,我才大概明白了形状类似却不同叫法的名称。
比如同为圆形,玉璧空心圆较小,玉环空心圆较大,玉玦则有缺口;同为扇形玉器,玉璜一般缺口向上佩戴,玉珩则缺口向下佩戴,玉璜作为祭品较多,玉珩随身佩戴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