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了,意味着我的大二也就结束了。即将有一段新的旅程。谈到放假,总是盼望着盼着,等到临近了就变成焦虑了,这么长的假期该何去何从?继续学习备考,还是在家待着好好放松,或者找份工作积累经验…
高考后每个长假几乎都在外面过了,看起来像是喜欢往外跑,其实不然,我还是很恋家的。
“家”对我们来讲意味着什么?那是一个有包容,有关爱,有牵挂,有温暖的地方,累了可以往家跑,受伤了往家跑,委屈了还是往家跑…所以小时候一个劲的想回去,上学了也喊着“我想回家”
不过大了反倒不找家了,父母想留也留不住,时常想着:“孩子什么时候不忙了回来看看我们呢?”
相聚成了一种期待,从每一次的离别就开始的期待,他们老了,跟不上我们的节奏,也不能再陪着我们跑啊跳啊,所能做的仅是放开手任由孩子自己闯荡。
志愿者服务到七月底,到时候就可以回家啦!想到这个还是有盼头的,快了快了……这种情绪源于对家人的牵挂,特别是对老一辈,奶奶,外婆,多陪陪她们。我还可以细细去感悟这个世界,留给她们的日子一天天减少。和父母的见面,没有那么匆忙,不紧不慢,就想能看到他们,真真实实地知道他们现状如何?
家是一个饱含各种情感的地方,只一个房子在那的话还是不足以产生这样的情愫的,归根结底呀还是由于和亲人之间的联系。
从出生那刻起,孩子慢慢长大,大人慢慢变老,之间的交点由近到远再变回近,他们能教给我们的经验有限,可给予的爱却数也数不清,一直觉得父母是个很神圣的职业,是需要交付一生的。
哺育后代那是一代人的情感,也是生命的延续。
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