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这世界上谁从未招惹过别人,却让所有人憎恨他,那一定就是贫穷了。然而,贫穷有罪吗?贫穷招惹过谁吗?没有!但是贫穷却无端遭人憎恨。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得一身好本事,初出茅庐游说秦王,没有成功。 最后旅费用完了,衣服也破了,苏秦只得回到洛阳家中。见苏秦这样狼狈,父母懒得同他讲话,妻子只顾织布,也不看他一眼,他要求嫂子给他弄点吃的,嫂子不但不给,还数落了他一顿。
还有一则故事:姜子牙有妻子马氏,因嫌弃姜子牙太过贫穷,弃夫而去。后见姜子牙富贵要求回来。姜子牙命人把水泼到地上,让马氏把水收起来。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演绎到了汉代的朱买臣身上。
苏秦的嫂子和姜子牙妻子马氏,因为有人记录而成为历史上两个非常有名的憎恨贫穷的人。她们恨屋及乌,这是真实存在的两个本色灵魂。姜子牙跟苏秦是嫌贫爱富的典型。否则姜子牙怎么会用直钩钓鱼呢?苏秦又何必刺股读书呢?
历史书上还塑造了一个另类形象安贫乐道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结果他早早地死翘翘了。吃的饭那么少,喝的那么差,住在棚户区,换个人早就无法忍受想办法换地儿了。可是颜回居然不改其乐,是不是病的很厉害?如果不是,干嘛死得那么早呢?
如果你问身边的朋友,你憎恨贫穷吗?百分之百都会回答憎恨。
如果再问你为什么会憎恨贫穷?
你没有富过你不懂富人的生活;同样,你没有穷过,你更不懂得穷人的感受!
我憎恨贫穷!在任何场合我都丝毫不掩饰这种憎恨!
你知道一个月30天的时候家里的口粮将将够吃,31天就得吃黄豆或者土豆糊口,那是一种什么感觉?每天晚上用玉米面粥做晚餐,每到礼拜天只能吃两顿饭,经常在夜里饿的醒过来,不知道怎么办好,那是什么感觉?
贫穷意味着尊严的丧失。
看到别人家可以吃馒头大米饭,可以吃发糕,可以吃高粱米粥,你在旁边只有吞咽口水看的份儿。为了蹭一口饭,你就那么瞪着眼睛,盯着人家人吃饭,直到人家发一点善心,随便给你一口。
贫穷意味着没有了做人的底线。
为了填饱肚子,你不惜哄骗人家的孩子拿出家里的馒头;为了不至于饿得太狠,你去偷,偷姐姐的朋友的钱包,拿出五元钱,到国营食堂买一碗白菜炖粉条,一顿吃掉八个馒头。人穷志不短是小概率,是穷得只能喝肉汤的人说的。如果连饭都吃不上溜,每天胃都火烧火燎,你就知道,“志”不过是浮云。
幸好有一个从来没有忘记我们的姑妈。每年表哥表姐们穿过的衣服,会用邮包寄给我们,甚至会有新衣服。有的时候,从口袋里还会翻出几块糖——带着糖纸的那种,那就是我们全家的节日了。
贫穷意味着志短。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从有真切记忆的十岁左右开始,一直在苦苦的寻找填饱肚子的办法。看到街坊邻居家盖房子,就去帮忙;秋天帮人家起土豆,所有能做的我都尽力去做,只求做完后有一顿饱饭。太祖驾崩,学校组织全体学生上山挖战壕,防止苏修帝国主义从这边打到我国境内。我主动要求看护大家的午餐。等到中午吃饭的时候,赵洪辰带的糖三角变成了八角。偷吃了别人的东西还不敢承认。
成家以后,只要是剩菜,我一口都不肯吃。妻子觉得很奇怪。在我的记忆当中从来没有吃过剩菜——家里从来没剩过菜啊。
我憎恨贫穷!
贫穷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饥饿,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伤痛。那时我曾想如果阳光能够变成白面馒头该有多好?直到今天,依然对饥饿非常敏感。到饭口不开饭,还是绕不过去的心理障碍。
多少人到今天不肯吃苞米面,吃完就吐酸水;不肯吃土豆,吃完就吐酸水;不肯吃一切粗粮——不是这些人今天过的多牛逼,而是当初吃透了吃伤了,那类食物与酸水之间形成了链接——条件反射。
贫穷,我憎恨你,厌恶你!
那个时候我没有丝毫改变贫穷状况的能力,也没有人告诉怎样能摆脱贫穷。那个时候让很多人和我一样因为贫穷而忍受饥饿,因为贫穷而遭受疾病。那个时候不是鼓励人们多打粮食多产粮食,而是限制你吃饭的量,是让人们用瓜菜代。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因为贫穷而被人鄙视,那是内心深处一直无法抚慰的痛。
后来读书晓得孔老二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言之凿凿:“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民谚最直白:“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看来无论古圣先哲还是市井小民,对贫穷都有清醒的认识。
痛恨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贫穷限制了欲望的实现。食色,性也。人类两个最基本的本能都因为贫穷受到了限制,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安贫乐道,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分析,那唯一的可能就是假大空。
我们在谈论憎恨贫穷时,我们其实在憎恨什么呢?
我们真正憎恨的是不公平。不是“患寡”,也不是“患不均”,而是造成“寡”和“不均”背后的东西。
一边是朱门酒肉臭,另一边是野有饿殍。当贫穷不仅仅关乎公平,不仅仅关乎食色,更多的关系到了生命的延续,基因的传播。当一种社会形态,使一部分人必然终生贫穷;当有一种东西使你终生只会在贫穷或富贵的阶层里,再也无法改变。此时你说憎恨贫穷,实际上在憎恨什么呢?
欢迎参加讨论——你憎恨贫穷吗?你真正憎恨的是什么?
文/天长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