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感觉,你经历过吗?
周围明明有他人在场,
但空气中弥漫着孤独的味道,
一种与人隔绝的感觉,
就像玻璃里的世界,看得到却触摸不及。
很多人在夜深人静时,发出呐喊:
为什么明明有朋友,却觉得没人能理解?
为什么明明有恋人,却还是会感到孤单?
为什么明明有伴侣,却觉得和没有一样?
有一种感觉叫,我走不进你的世界。
这种感觉,我们称之为孤独感。
孤独感,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
“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孤独是一种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觉,大多数人都体验过孤独的痛苦。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关于孤独,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教授是这样解释的:
“两种孤独,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一种是存在的孤独。”----《直视骄阳》
什么是日常生活中的孤独?
以文章开篇的聚会为例,(排除财富、阶级等其他因素影响)
例1.明明周围有其他人,自己想参与,却无法融入他们的话题,觉得尴尬又孤单。
例2.明明周围有其他人,自己不想参与,也不主动融入他们的话题,觉得很孤单。
根据外界和内感的区别,暂且可分为:人际孤独和心理孤独。
1.人际孤独
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出现隔阂,或受到外界的排斥,从而产生了一种孤苦伶仃的感觉。
例1就属于人际孤独,内心想融入,实际上却不得章法,被排斥在外。
估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越是融不进去就越想进去,然后一股劲地冲进去,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学着适应这个圈子,学着先做个倾听者。
理论上是对的,但最终结果呢?
要么主动退出,要么沦为圈里底端,最终被迫退出,因为俗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们不能强迫所有的人都接受自己,总有些人喜欢或不喜欢,就像你喜欢的东西和不喜欢的东西不能放在一起。
所以得学会坦然接受,学会适应,学会接纳自己,看到他人的亮点,然后发现,原来和相似的“我们”交往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对于有情绪障碍的人来说,孤独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因为害羞、恐惧、愤怒、嫉妒、狂妄等情绪,尤其是害羞和恐惧,会使人产生逃避行为,从而避开与人交往的情境,如社交恐惧症等,可通过一些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得到缓解或治疗。
2.心理孤独
例2则是典型的心理孤独,因自身内心孤独而导致不愿融入外界。
之前遇到过类似的来访者,ta 说,其实自己并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但因为工作的原因而不得不应酬,虽然表面看着挺好的,但心中的孤独没有人能理解,却渴望着被理解,内心在纠结与痛苦中挣扎。
心理孤独,来自内心的孤单,认为无法被人真正了解,却又渴望着被理解,从而导致内心的痛苦与孤寂。这种痛苦,自认为只有当事人才能理解,久而久之,越发觉得孤独。
还有种孤独,叫做自己不认可自己,由自卑心理引发的孤独,因为过于自卑,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不敢和别人接触交往,害怕走出自己的世界。
所以,当觉得孤独时,请试着问问自己,“我爱自己吗?” 或 “我能接纳这样的自己吗?”
其实,这也是现代人追求“三观相似”的前提,你了解真正的自己吗?愿意敞开吗?
有很多人在婚恋问题上感到很迷茫,不停地在寻求答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自己的好恋人、好伴侣。
婚恋专家们建议,大家寻找互补型的伴侣,绝大数出于考虑家庭的稳定性,但往往忽略了可能由此带给双方的内心煎熬。
总有些人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自己想要的并不是这样,原来我们并不在同一个世界。
(其实,个人认为,互补不互补,并不重要,相似型的家庭在经历磨合后也会变成“后互补型”的。)
只有了解自己,然后敞开自己,才能遇上适合的那个人,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到,“孤独是一种爱的能力的缺失”。
全世界都可以不爱你,唯独你绝不能抛弃自己,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自己,请先好好爱自己,然后好好爱ta 。
3. 存在的孤独
什么是存在?
欧文·亚隆教授在《当尼采哭泣》中这样阐述,“存在的问题,可说是哲学和心理学对存在的探索,亦可说是血肉生活中所需要面对的存在问题,也就是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包括意志的选择和因自由而有的责任)、孤独、人生的意义(或无意义)。”
死亡,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事情,是属于自己的终极孤独,只能独自面对,路途中没有同行者。
“我们每一个人和我们所爱的人都会面临死亡”,死亡不可避免,而我们总是在回避,不能直视死亡,就会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
“如果我们不能拥抱自身的孤独,我们就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最终被恐惧蛀空了人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选择怎样的人生,决定权在你心中。
倾听内心的声音,学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成为自己的存在吧。
因为想去你的世界,所以我得先爱自己。
因为缺失爱的能力,所以我得拥抱自己。
因为只有拥抱自己,我才会不感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