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世界下,阅读和思考古先哲的思想体系似乎并无必要,譬如“灵魂是一个精神实是”,对具有基础科学素养的人无法接受。然,静心下来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扩大和深入,以求在信息繁杂的世界,求得愉悦和宁静,若可以不停歇的思考,也许对自己、家人、社会有更多地益处。
先将本卷的逻辑梳理要点梳理一遍
灵魂是物质躯体的式因,物身因灵魂而展示了生命;
潜能和实现;灵魂在物身上展示了生长和繁殖;
自然万物均有灵魂;植物灵魂、动物灵魂、人类灵魂。
灵魂是各生物的本因(诸生物之实是)、极因(诸生物的目的)、动因(诸生物运动的原因)
人类的感觉
世界古先哲似乎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看法各异。西方古先哲鉴于对问题的向前思索,深入的在探讨灵魂是什么,柏拉图认为灵魂是独立的精神实是,亚氏认为灵魂是和肉体合一的存在;而儒学的体系,似乎全然未思考过“我”,更偏向与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是在关系中定义自我的,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仍是如此,只是他更加动态了。
潜能与实现是更值得思索的命题。他既可以在玄学中去感悟,也可以在科学里去计算,更可体现在世俗社会。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可作为体悟的玄学;所谓动能和势能是人类给潜能与实现科学计算的定义;所谓“高处不胜寒”是世俗社会的经验。诸如此种,不胜枚举。亚氏在形而上学中对潜能与实现做过深入的思考,众多观点,放在今天,仍然掷地有声,无人辩驳。此处不做细谈。
亚氏认为灵魂蕴含了肉身的潜能,更是生物体的本因、极因、动因。大自然的神力体悟在世间万物中,而生长和繁殖是其动态的体现。沐浴春风、万物生长、精心体察,似乎便可体悟这种神力了。我们如何思索周围的世界,便决定了如何行动,便决定了自我的状态。如果广义思考,把亚氏的灵魂喻作人类的精神,便可以打开更大的视野。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说道,植物是有听觉、嗅觉、触觉、视觉的,甚至还有短期的记忆。走到旷野,万物寂静,抚摸某棵树,与其说道”今天很热,渴了吧“,似乎也别有乐趣。
亚氏详论了人类各种感觉的实质,仔细辨析感觉的异同,不禁让人反思。一直以来,我把感觉当经验,却习以为然,欣然自得,而不辨其是、摇晃左右。现在世界的信息太多了,真的,倘若认真思索,先不论真假,只考虑过程,便得结果。“远处传来了汽车撞击声,是因为汽车碰撞引发空气震动,声波传播到耳,引发耳膜震动,传导神经到大脑皮层”,这个过程似乎很好理解,然而,一旦,我们的思想松懈随从,“远处传来的汽车撞击声”,便不会以科学的传播进入到我们的神经,而以社会性、盲从性、堆积性的热点进入到我们的神经了。
如果仔细思索每种感觉的互动,似乎可以体验到静谧的乐趣。远处的“声源”“视源”不见了,思想停留在传播的瞬间,那短暂的中间,有一种静谧的存在,不能停留却可以停留的观看,若隐若现的在运动着。可是,我们总是有极限的,有听不见的声音,有嗅不到的危险,有看不见的光源,甚至于黑暗,睁开眼,我看见了,但是又什么没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