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闺女快三岁时,我给她读过一本《365夜故事》,发现孩子能听懂,自此开始读书之旅。记得买的第一套绘本《开心的米莉茉莉》,我读她听,有时候一起看图讲,每天读得不多,基本上讲一个故事,或者读一本绘本,读完就睡觉,一直坚持到一年级。虽然有时断过,但很快就又开始读开了,自我评价坚持不错。
内容读得杂七杂八,绘本、故事、历史、成语,上了大班,给孩子读开小说:《秘密花园》、《绿山墙的安妮》、《中国神话故事》、《少儿史记》、《长袜子皮皮》……国学机故事也听了不少,《三国演义》《西游记》《名人故事》百听不厌。细细梳理一下,绘本、书至少有三四百本。我给孩读的书人文性居多,培养逻辑、理性的书几乎没有,这大概与我不善理科有关,买下《从小爱数学》、《神奇的校车》,由于没有相关知识背景,自己读得读得寡无趣味,读不下去了,孩子也不待听了,这恐怕是对孩子最消极的影响,不喜欢数学,逻辑思维不强,这是大人应该检点的。至于其他方面,我觉得还可以的。上了小学,是最好的检验。背书背得很快,生字识记牢固,做卷子阅读题和写话基本不用帮忙。这大概托幼儿园读书的福吧!
上了小学,老师要求自主阅读,一下解放了老母亲。记得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是《小猪稀里呼噜》,刚开始兴趣盎然,每天自己朗读,自己暗暗窃喜,终于可以读会自己书了。可好景不长,孩不愿读了,总是催着读,当时很焦急,培养半天怎么不爱读书了呢?和孩子一起读,才发现症结所在:拼音不熟练,加之生词不懂意思,如读到“一怔”,什么是“一怔”,好多这样情况,自己没有和孩子一起跟进,从而忽略,造成理解困难,越来越读不懂了,可就不爱读了。
后来我又开始和孩子一起读《小猪稀里呼噜》,只是形式有所不同,改为孩读我听,听到不懂词,只负责解释,坚持读下来,情况好多了,孩子适应了自主阅读。所以体会是自主阅读也需家长陪伴,起码了解孩子读什么。后来孩子的阅读就进入了快车道,一年级下半学期,孩子阅读量飞速提升,有事没事常捧一本书,有时还重读以前绘本。读书速度很快,我也提醒孩子读得慢些,但还是很快,常常几天一本书就完了。后来我想不要太苛刻,只要把好读书质量,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要读由她去吧!
也有惊奇的时候,有一回,孩借了一本《人类的故事》。这是一本类似百科知识的书,故事性和趣味性几乎没有。孩子才一年级,恐怕不适合读这类书。但没想到,孩子居然捧着书大半天一动不动安安静静读,时不时问我教皇是什么人,我才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用仅有的一点知识解释。这是很令人欣慰的地方,以前读的听的铺垫多么重要!
读书要广一点,这是我的认识。即使是幼儿,不只应读故事,简单地理、历史、常识都应涉及,努力培养孩子宽阔的胸怀、广泛的兴趣,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上了小学,大人也应和孩子一起读。现在我还坚持给孩子读《读给孩子的中国历史》、《林汉达历史故事》,只不过读得次数有点少了。
摘录一年级孩子读书书目:
《小猪稀里呼噜》
《小巴掌童话1》
《二年级小豆豆》
《伊索寓言》
《鲁滨逊漂流记》
《列那狐故事》
《一千零一夜》
《安徒生故事》注音版
《汤母索菲亚历险记》注音版
《四大名著》少儿版(四本)
《三毛流浪记》五本
《人类的故事》注音版
《八十天环游地球》注音版
《小葡萄历险记》注音版
《假话王国历险记》注音版
《小巴掌童话2、3》
《小巴掌童话4》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