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地平线系列的纪录片Eat,Fast and Live Longer 指出
对衰老而言,基因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但是我们无法选择,所幸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饮食。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怎么吃都会对寿命产生影响。即便是简单的饮食干预都会使我们的身体运作方式发生改变。
片中严格控制饮食的人群似乎俨然变成了一个新的人种,他们明显比普通人更加长寿、年轻。由于大量食用蔬菜水果,他们身体状况比同龄人好,体脂率较低,没有容易导致Ⅱ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的便便大腹,也不容易出现英美国家占死亡原因40%的三大疾病:中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当然,严格控制饮食很难坚持,所以片中不断寻找更容易的方案。
关于长寿,片中找到的因素的是IGF-1,并它是热量控制和长寿之间的关键联系。蛋白质摄入会使IGF-1活跃,从而促进细胞消耗养分。细胞生长太快,来不及修复损伤,于是人更容易受到癌症和糖尿病的侵害。降低IGF-1的活跃度就要减少食量,尤其是蛋白质(但杜绝蛋白质摄入也不可取)。断食作为降低IGF-1的活跃度的替代方案,效果更猛烈更快速,24小时内葡萄糖含量减少,IGF-1降低。支持断食的另一个论据是断食还可以延缓大脑的一些疾病的到来,如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记忆衰退,因为阵发性饥饿感可以刺激新神经元的生长。从进化角度来看,这是因为人类在饥饿的时候需要提高认知能力获取食物保证自己的生存。
所以,制片人采取的第一个方案是连续四天的断食,除了喝水每天只有一份50卡的速食汤,结果IGF-1显著下降。但是除非保持低蛋白多果蔬,否则效果不会持久。而连续四天的断食是对意志力极大的挑战,所以尝试了第二种方案:隔天断食。断食日每天仅摄入平时一顿中饭的热量(女400大卡-500大卡,男500大卡-600大卡)。生命中的一半时间都要如此控制自己的食欲,仍然很不人性啊,所以又选择了更加温和的5/2断食法,即每周选择两天只摄入600大卡的热量。五周后体检结果表明体重、心脑血管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都有显著改善,制片人的形象也有很大变化。
虽然这个纪录片使得断食的概念风靡一时,追捧者甚重,在这个矛盾的理念满天飞的世界,还是要保持一点怀疑。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它提出的方案,却忽视原理。首先,假定限制食量低蛋白多果蔬的确实能够使人体能够修复细胞促使神经元生长,首先应该坚持的也是控制饮食,而不是寻找其替代方案断食。不断寻求替代更容易的方案,都是因为难以坚持,那么既然其他的方案都坚持不了,5/2断食法就能坚持了吗?其次,片中多有小鼠实验缺乏人体实验数据,而肥胖者实验和50多岁的制片人本人的实践有体重和年龄的局限,适用群体也未必具有普适性。再次,片中所用的都是个别研究机构个别研究人员的看法,一些表述也都用来“似乎”之类不确定的词语,结论仍有许多不确定性。正如片尾所说:研究人员还需要做更多的真人实验,看看长期而言,这是不是安全有效。所以,断食这事,暂时只能说或许有效,并不普适。
知乎上对断食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仰望尾迹云讨论了IGFs族激素的复杂性,认为减少饮食摄入对于心血管疾病好处基本是明确的,患慢性病的几率会降低,但身体瘦弱,肌肉组织少,甚至发育缓慢,抵御细菌感染或病毒侵袭的能力就差。也有人认为一两天的断食不会使身体开启饥饿模式降低能耗,反而会提高胰岛素敏感度更好地控制血糖。有中医介绍自己团队的禁食研究和实践成果,也有健身科普作家认为间歇性禁食短期内可能可以降体重,长期看恢复饮食后反弹可能性很大,会打破身体的基本平衡,给身体带来一些“挑战”。
刷了三遍纪录片和知乎有关断食全部严肃地讨论,不仅没有解决要不要断食的问题,反而引发了到底该相信什么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罗辑思维倒是提出了一个让我比较信服的观点:
科学不是一系列正确的结论或者说真理,科学是人类无限逼近世界真相的一套思维方法,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知识成长最靠谱的路径。非要说什么是正确的,科学不见得关心,科学关心的是它的反面,是可证伪性。科学从来不保证自己说的是对的。(从科学史上来看)错误是绝大多数的。借用贝叶斯定理,我们应该做的是观点应随着新近出现的事实而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是否相信,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要始终虚怀若谷,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地图,不能顽固不化,也不盲从跟风。
以我个人而言,有关饮食的观点是中医的“饮食有节”,执行上有问题,体重也已经超标。吃饭的时机不以饿为标准,而是按时间;食量不以饱为标准,而以吃完为准;一旦压力较大心情烦躁还会无休止吃零食——实际上是心理问题向生理问题进行了转移。不难想象,消化系统和身体一直忙于消化食物,没有时间进行细胞的自我修复或者吸收营养成分。所以,即便对于断食有很多质疑,我仍会选择风险最小的5/2断食法进行尝试,我需要感受到饿来提升身体的应变能力,关注对自己身体的感受,了解身体真实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