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网络流行词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积极废人”,指那些“爱给自己立flag,但永远做不到的人;尽管心态积极向上,行动却宛如废物,他们往往会在间歇性享乐后恐慌,时常为自己的懒惰自责。
简单粗暴形容:“间断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我的世界很小,但刚刚好》有这样一句话:“一切没有行动力的计划都是耍流氓。
也有人说,这世界从来缺少的不是完美的计划,而是缺少说干就干的行动力,这点我很有感触。因为我身边就有计划做的非常完美,但从来不行动的人。
前不久,有个学员朋友C跟我说,TA觉得自己虚度了2018年,不能再浪费2019年,为此,TA已经做好了充分的计划。
大概就是:坚持运动、坚持写日记,坚持读书... 不得不说,如果认真执行这些计划,养成良好习惯,将会过得非常有意义。可惜,TA的执行力也就体现在制定计划的时候。
2019年才过没几天,TA的朋友圈里尽是各种吃喝玩乐,当我问起TA的计划执行情况时,TA却跟我说,做计划很容易,但就是没什么动力执行。
后来又说,反正新年也才过了没几天,时间还很多,过些天再执行也不迟。
我发现,很多人都是这种状态,喜欢“谋定而后动”。
这五个字本来是褒义词,但如果一个人始终都在谋而不动,那“谋”只不过是一个不愿意行动的托词而已。
当然了,有时候不是说只要你行动,就一定会得到想要的结果,毕竟影响结果的因素太多了。但是,如果一直不行动,别说果,连“花”都不会开。
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就是没有动力去完成,或者坚持不下去。
有人说是因为决心不够,但明明在立flag的时候,都表现得像写死书似的,自带一股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气势。
有人说是因为人天生就有惰性,要逼自己克服惰性。
但为什么很多人对待像游戏这些娱乐活动时,就没有惰性了呢?游戏同样是消耗脑细胞的活动。
我发现,这其中的差别就是“有趣”和及时的正面反馈。
正是因为“有趣”的设计,所以我们喜欢游戏;正是因为游戏的过关奖励的激励机制才会让人着迷。
也就是说,当你觉得没有行动力的时候,也许是因为你的大脑觉得这件事情“无趣”,因为这件事长时间没有给你正面的反馈,没有激励,所以潜意识拒绝继续执行。
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情变得“有趣”和容易达到,是不是会更有动力去做呢?
我曾经也是一个"谋定而后动”者,也是多数人之中的之一,开始执行计划的时候,想象着满满的计划,好像是已经都做成了一样,浑身都有力量。
但随着计划一个接一个的失败,一次接一次的落差,热度一点一点退去,最后计划不了了之。直到看到过一本书,里面提到“微方法”给了我启发。
“微方法”大概就是说,把你的目标进行切割,切割成不能再细分的单位,而这个单位是很容易执行的,不需要你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轻松就能完成,要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反思自己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很多目标都是不清晰的,要么就是目标过大,比如保持健康的体魄,规律的作息,坚持阅读....
如果细看,你就会发现,这些目标没有限期,也不明确,怎么样才算是健康的体魄?不生病吗?还是坚持运动?是每天坚持还是每周坚持?每次坚持多久?
我尝试用书中的方法,践行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当我执行明确的微目标时,会更容易获得成就感,也更容易坚持行动,而这个是一个良性循环:我不断从中收获“微成就”,不断获得正面反馈,而这些收获又会促使我不断坚持。
以下就是我为自己制定的“微计划”
“微阅读” 理想可以很丰满,但行动越骨感越好
✔想先看完一本书,从每天阅读10页开始
“微连接” 建立从细微处形成连接的意义
✔ 喜欢某个大咖,透过多种方式产生联结,比如:留言互动、参加课程
”微记录” 比起数量,品质更重要
✔关键字记录法:记下核心的关键咨询
✔ 尝试建立分门别类的资料库
”微总结” 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
✔ 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微激励” 洞察每天的微成就,自我鼓励
✔对任何小成就保持极度敏感,随时随地自我打气。
这些微计划让我更加懂得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如何变成行动力强、活的明白、有目标、有梦想的人。当自己有条不紊地完成计划时,内心的成就感会激发我对明天的期待。
我们的人生路,一半以上都是由完成自己设立的flag所组合出来的。
这个flag,你是打算一直立在那里,还是想法设法去实现它呢?如果你暂时想不到如何实现,尝试把它们变成你觉得有趣的活动。